|
八次三中全会树立改革坐标 |
从十一届到十八届,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 | |
- 2013年1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35年前,发端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大地,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 时代脚步疾速前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幕即将开启。 35年,弹指一挥间,8次“三中全会”,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转折—— 古老中国走向改革开放 “这速度真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35岁的卢丽今年国庆节去泰山旅游,坐上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只用1个多小时就从北京到了山东。 卢丽并不知道,在她出生的1978年,中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3公里。 那时的中国,慢的远不只是火车的时速。一个沉重的问号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中国向何处去? 1978年12月18日,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突破—— 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成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春天,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在事关中国道路向何处去的又一重大历史关头,为全党指引了方向。 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 不到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越。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不到2.7万亿元,猛增到2000年的8.9万亿元,人均达到7858元,提前实现“翻两番”的预期目标…… 转型—— 民生成为改革主旋律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是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可。 一面是机遇,一面是挑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的课题再次摆到了全党面前。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此后的十年,“发展计划”变为“发展规划”,“又快又好”变成“又好又快”,“人均”取代“总量”,“质量”重于“数量”,改革发展思路发生根本转变;教育改革大胆突围,医疗改革破冰前行,社会保障愈发完善,以人为本的民生本色成为改革主旋律…… 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后,时隔十年,2008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通过有关农村改革的决定,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石。 深化—— 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民 再过几天,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此时,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整整35年。 35年的奋斗,数据是明证:142倍——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52万亿元;187倍——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38668亿美元;71倍——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24565元;5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7917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前举行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已释放出强烈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一轮改革要抓住关键环节或突破口,使新体制、新机制能够尽快并有效运转,进而把发展潜力持续不断地发掘出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 据新华社 民众利益“平衡点”是改革最大公约数 10月以来,有关养老改革的讨论再次引发热议。“取消养老金‘双轨’,一并统筹?”北京公务员张宁听闻“传言”连连摇头:“直接降低公务员待遇只怕不可能。”一些人却认为,打破待遇不公,值得期待。 争议背后是利益的多元。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利益深刻调整。 要改革,先要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合力。 “什么是改革最大公约数?现在有些提法不现实,有些不全面。”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最大公约数应当是人民群众最广泛利益的“平衡点”,是最能激发社会内生动力的“关键点”。如此,公平正义不仅是现阶段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深化改革的前提。 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在哪里,改革的公约数就在哪里:破除“收入分配不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弥合“城乡二元鸿沟”;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确保机会公平。 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