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凌文秀 聊城有400多处名胜古迹,有的至今仍屹立风雨中,有的已经湮灭在时光的洪流里。但对名著熟悉的人不难发现,很多名著中都有咱聊城元素,如:《水浒传》里的宋江在阳谷三打祝家庄、《老残游记》老残到海源阁借书、《聊斋志异》中的胭脂湖实际是东昌湖等。
《史记》记载鲁仲连射书救聊城 诗仙李白《古风》其十,是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鲁仲连的:“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意思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 鲁仲连是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现在该村还保留着鲁仲连祠。而聊城人民为纪念他,也曾在古城东门外建有鲁仲连射书台,是“聊城古八景”之一。 鲁仲连的故事记载在《史记》中。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聊城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城邑。战国时期,齐燕两国曾为争夺聊城进行了一场残酷的战争。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详实记载:“燕将(乐英)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困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这时,鲁仲连来到聊城,“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鲁仲连在书中对燕将陈述利害,晓之大义,或退或降,不要负隅顽抗。书中言辞恳切,“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杀。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传为千古美谈。 秦朝以后,每逢战乱或朝代更迭,很多人都以鲁仲连做榜样。
孙二娘的包子铺开在莘县 电视剧《水浒传》已经翻拍过多个版本。小说也位列中国四大名著之中,但小说中很多情节都有咱聊城元素,《水浒传》中有多个故事情节发生在聊城。 第23回武松景阳冈打虎、第26回狮子楼斗杀西门庆、第50回三打祝家庄发生在阳谷县,第74回“李逵打死殷天锡,柴进失陷高唐州”和第54回“入云龙斗法破高廉,黑旋风探穴救柴进”的情节发生在高唐县。现在高唐县城内的柴家花园、李逵井,据说为故事发生之处。 第69回“东平府误陷九纹龙,宋公明义释双抢将”和第70回“没羽箭飞石打英雄,宋公明弃粮擒壮士”两章中均提到梁山好汉攻打东昌府。由于东昌府城高池深,守将张清勇猛好战,梁山好汉损兵折将,久攻不下,最后用计捉住张清才攻陷东昌府。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讲述的是北宋时期的故事,当时东昌府还没有通运河,但书中却安排了运河抢粮情节,可见作者对聊城当时的地形是比较熟悉的。还有孙二娘开店的“十字坡”,就在现在的莘县境内;宋江“三打祝家庄”的祝家庄,坐落在阳谷县境内。《水浒传》中以上情节描写在书中所占篇幅较大,多为书中的精彩、经典之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塑造的武松、李逵等英雄好汉形象栩栩如生,家喻户晓。 《老残游记》中老残到海源阁借书 《老残游记》是清末的一部著名游记小说,作者刘鹗。书中第7回有老残寻书东昌府的记述,从中也反映出当时聊城社会的一些状况。书中写道,“我们这东昌府,文风最著名的。所管十县地方,俗名叫做‘十美图’,无一县不是家家富足,户户弦歌。所有这十县用的书,皆是向小号来贩。”通过这番话,可以看出当时聊城经济的繁荣和刻版印书业的发达。 老残到东昌府的主要目的是想看一下柳小惠(实际是杨绍和,杨以增之子)家(海源阁)的藏书情况。当时,海源阁藏书宏富,尤以宋元珍本为多,号称“海内之甲观”,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被誉为私家藏书的典范。由于海源阁藏书“锁在大箱子内,不但外人见不着,就是他家族中人亦不能得见。”老残没能如愿的借到书,于客舍壁上愤然题诗曰:“沧苇遵王士礼居,艺芸书舍四家书,一齐归入东昌府,深锁嫏阛饱蠹鱼”。他不知道,海源阁藏书都是珍本、孤本,十分宝贵,不会轻易借人。1975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毛主席送给田中角荣的《楚辞集注》就是海源阁藏书的影印本。 《马可·波罗游记》里有临清古城 中国运河博物馆关于运河的资料显示,战国后聊城相继成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是鲁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代(公元1279年—1363年)会通河的开通,促进了聊城经济的发展。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沿会通河经过临清,在《马克·波罗游记》中作了精彩的描述:“沿途见有环墙之城村甚众,皆隶属大汗,其中商业茂盛,为大汗徵征赋税,其额甚巨,此强格里城(临清)中央夹有一宽而深的河流经过,河上运输有丝、香料及其他,巨贾货物不少。”廖廖数语,元代临清的繁荣跃然纸上。 中国运河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说,随着河运的发展,明清时期聊城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聊城时称东昌府,被誉为“江北一都会”。临清、阳谷也成为运河沿岸的重要商埠,当时有“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的说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地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兼容性特征的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这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社会背景和生动详实的素材。 蒲松龄骑着毛驴 来聊城取材 东昌湖曾经被很多人提议更名胭脂湖,即是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胭脂》的故事,现在运河博物馆南边广场就有《胭脂》的连环壁画。相传当年蒲松龄骑着毛驴来聊城,在东昌湖边撷取素材而后写成《胭脂》。 如今,人们来到当年胭脂女以湖水为镜、对镜梳妆的东昌湖畔时,总会想起胭脂的故事。美丽的东昌湖因此也有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别称“胭脂湖”。 《胭脂》不仅提到聊城、东昌湖,还写到了一个人物施闰章,正是他明智断案才让男女主角有情人终成眷属。当时施闰章的官职是山东学正,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教育厅厅长,蒲松龄是他的门生。 据介绍,蒲松龄中了秀才后屡试不中,回想起施闰章对他的提携之恩,就更加感激施闰章对他的垂青。于是,蒲松龄借《胭脂》这个故事,大张其鼓地夸赞施闰章“爱才护才”。 在《胭脂》篇末,蒲松龄深情地写到:“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者所及。”将施闰章作为孔子的护法来称赞,可见蒲松龄对恩师的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