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画 张国华 在经二纬八路路口往东几十米,路北高大破败的门楼被路边成排的法桐掩映着,我一直以为这里是里弄,直到2008年底东面不远处的363号院重新修葺时,石灰封在门楼上的“阜成信东记”的青石牌匾重见天日,这家百年老字号的历史才又重新被挖掘出来,连同这门楼也得以修复,原来它就是“复成信西记”。可它又是怎样由“阜成信”改为“复成信”的? 据史料记载,清宣统元年(1909),东昌府堂邑县棉花商贩王协三在济南商埠区开设了“阜成信棉花行”。最初王协三只是推着小独轮车来济南卖棉花,发现商机后,继而多带了人手做起堂邑和中大槐树之间贩运棉花的生意,这样持续了两年,就在经二纬八路拥有了四合院的宅子和贩运棉花的马匹与车队。王协三是个有心人,当别人有了空闲就去逛附近的西市场时,他却在晚上跟着马车店的账房先生学习认字和打算盘。就这样,仅上过几个月私塾的王协三,渐渐能自己看信、读报以及算账了。条件成熟后,王协三相继在经二路363号和369号置办房产创办商号,也就是后来的“阜成信东记”和“阜成信西记”。 济南商埠曾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油、布匹、棉花的集散市场,“阜成信”是济南的第一家棉花行,也是棉花行业的龙头。鼎盛时期生意遍及全国,每年有近40万担棉花通过“阜成信”运往全国各地,占到了全省输出量的四分之一。“阜成信”迅速崛起的原因,一是占据了济南自开商埠的天时,二是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洋纱洋布逐渐减少,成通纱厂、仁丰纱厂等民族工业的崛起,需要大量的棉花原材料。 但好景不长,“阜成信”在上世纪20年代末王协三过世后开始衰落,商号的事务由两个儿子掌管,大掌柜王玉岩分管经营时,把“阜成信”改为“复成信”,想恢复昔日的辉煌。事与愿违,20世纪30年代,日军入侵,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管控,并命令商户向他们报告经营明细。在此期间,日本东洋棉业株式会社为了参股控制经营,将掌柜王玉岩拘禁两年,王家变卖了“复成信西记”及其他财产凑足了50万大洋,终于赎出了王玉岩,但已是倾尽家产,此后生意一落千丈,当年合资的小股东也开始撤资,王家后人依靠变卖产业艰难度日,直到1945年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