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一农民组建“农村文化社” |
规模越来越壮大,6年时间组织了两次书画展 | |
- 2013年11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看到本届参展书画作品水平有所提高,赵金福感到很高兴。
本报记者 张跃峰 摄 |
|
本报记者 张跃峰 通讯员 徐长春 随着第二次书画展近期举办,高新区九州街道办事处徐田村的“旧州青年文化社”再次成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个由徐田村58岁村民赵金福倡议组建、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民间团体,6年时间从最初的10来个会员已经发展到50多人,文化项目也增加到现在的7个,包括书画、高跷、剪纸、十字绣等。 ◆ 虽然回家种地,文学爱好一直没丢 初见赵金福,是在他组织的第二届旧州青年文化社书画展上,说是书画展,其实还有秧歌、健身舞等娱乐项目。在他的组织下,这个展会已经成为高新区九州街道徐田村全体村民的一个节日,晚上8点来钟,在地里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吃完晚饭,自发地聚集到村委大院,或观赏书画展,或欣赏秧歌、健身舞,有的则直接加入其中扭上一会儿。 说起赵金福,在徐田村这个有着三四百户、1000多人的城郊村,名声甚至比村干部还响。平时除了摆弄家里的10亩来地,他最喜欢练毛笔字、写写文章。据赵金福介绍,他从上学起就有这俩爱好,1975年初中毕业时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家里的成分是中农没能继续上高中,回家务农后就只能忙里偷闲。 1986年,他通过熟人介绍与聊城广播站的一位编辑认识,就试着开始向广播站投一些新闻稿,没想到很快就被采用,这激发起了他的写作欲望,一写就是10多年,后来还给当时镇上的通讯站当过通讯员。赵金福说,他第一篇被广播站采用的稿子现在还记忆犹新,说的是村里有个孩子掉进旱井里,被路过的几名村民救上来的事。后来由于忙着筹建文化社的事情,给各级媒体写的稿子才少了些。 ◆ 筹建文化社,缘于几个朋友的爱好 因为喜爱练书法、写文章,平时和赵金福关系比较近的一些朋友,也属于“文学发烧友”,不是谈论谈论如何练习书法,就是探讨如何写文章。1998年,赵金福在一次聚会过程中萌发了也像城里人那样创建一个文学社的想法,没想到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直赞成。 说干就干,当年12月“旧州文化青年社”应运而生。没有成立仪式,更没有挂牌仪式,因为他们不可能有固定的场所,就算有了牌子也不知道往哪里挂。赵金福说,对于他们异想天开的行为,没有任何官方机构给予支持,没办法他和最初的几个朋友商量,由其中的6个人凑钱买了一套锣鼓,他则出钱买了一些宣纸、笔墨,就这样文化社算是有了基本的“设备”。 为了让文化社成立时有个动静,赵金福他们还组织了第一届书画展,在最初的会员中征集了30多件书法作品。因为没有场地,书画展就在赵金福家的堂屋里举办,不过当时因为新鲜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前去观看,场景也壮观,这给了赵金福把文化社继续办下去的勇气。
之所以定名为“旧州青年文化社”,赵金福说这是因为徐田村所在地以前是老聊城的州府所在地,现在当地还有不少文化传说,称之为“旧州”。 据赵金福介绍,文化社最初成立就10来个会员。最初的项目也就是书画、秧歌,如今已经发展到高跷、剪纸、十字绣、刺绣等7个项目。说起来这些年的发展,赵金福说他们一没有经费二没有太多时间,主要靠冬闲或年节时外出组织一些活动来赢得村民的认可。起初,他们因为形不成力量,还和邻村的秧歌队一块出去活动过,慢慢地来吸引人气。 如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文化社的成员已经发展到了50多人,不少都是一家人全部加入进来。文化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活动逐渐也得到了村里的支持。今年筹划着组织第二届书画展时,村里的领导提出可以让他们在村两委大院里举办,这让赵金福感觉很是欣慰。 虽然文化社这些年来得到了一些发展,赵金福每每说起来很是感慨,希望能得到一些政府部门的支持。毕竟在当前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仅是一些村民凭借着自身爱好和兴趣,是难以支撑文学社长足发展的。 ◆ 规模越来越大,希望得到政府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