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记者 于凤丹
近日,随着《乘用车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将要修改的消息传出,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讨论热度再度高涨。车内空间狭小,如果空气存在污染,对车内乘员的危害程度要远高于室外环境。记者通过采访,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决定因素和车主对其的重视程度进行了解和解读,以便大家参考。 车主需求渐增多 造车材料要更好 2012年3月开始实施的《乘用车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是一项没有强制性的推荐性标准,车企是否执行上述标准全靠自愿。一项检测显示,绝大部分被检测车型都符合上述标准。这说明,要么是绝大部分车型的车内空气质量合格,车内污染非常少,要么是标准制定得过低,或检测方法不恰当。事实到底怎样,在没有权威检测报告的情况下,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很多车型让车内乘员产生不适还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提高车内空气质量也就成了广大消费者的强烈需求。 对此,记者采访了开出租车十几年的老司机张先生,他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天天和车打交道,工作环境完全就是在车内,车内空气质量确实非常重要。”他说,要想保持空气新鲜就得在干净的地方常开窗通风,不过像现在11月份以及后面更冷的天气,司机都不愿意通风受冷。大家都明白车的价格基本上决定了车的材料质量,越是高档的车其材质越好、危害物越少,理所当然的空气质量肯定也会比低档车好一些。但是价格是很实际的问题,不可能人人都能开豪车。他指着汽车遮阳板说:“像这个东西的材料就有很多种,价格也不一样,太阳光照射时间长了,可能就会变形,释放出来有毒气体。”由此看来,质量问题还是得靠厂家在造车的过程中严格把关,尽量选用好的材料,让车主们能够有个良好的车内空气质量。 检测范围需扩大 检测标准待提高 现阶段,提高车内空气质量光靠企业的自觉还远远不够,推出强制性标准是当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且也应完善检测方法和监督机制。目前,检测对象为新车,但因车内使用的材质不同,其挥发的污染物不同,挥发途径不同,挥发时间也不同,而且污染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所以在检测新车的同时,也应抽查在使用中的车辆。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检测的不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使检测更接近真实用车环境。 机场路一家汽车4S店的销售经理孙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消费者们对于活动环境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在意,所以厂家在生产汽车的时候就会有一系列严格的把关措施,保证汽车的使用材料,从而保证车内的空气质量。这并非是为了应付质检,而是对车主们的健康负责,也是这个汽车品牌做大做强的根本。 推出强制检测标准的同时,也应提高检测污染物的范围。目前,检测标准中的污染物只有八种,这八种物质虽说是车内污染的主要元素,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产生和应用,必然会出现新的污染物。为了有效提高车内空气质量,应增加污染物检测范围,并及时更新和调整。同时,检测应模拟真实的用车环境,特别是高温环境下,多数污染物的挥发更“疯狂”,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才能保证检测的真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