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图为溢油现场。本报记者 张晓鹏 摄 | | 图为在青岛青大附院黄岛分院,救护车随时待命。
本报记者 张晓鹏 摄 |
|
18艘船清污,海上浮油减少 海上油污面积已缩减到3—5平方公里,事故点附近区域空气质量恢复正常 本报11月24日讯(记者 刘腾腾 曹思扬) 24日下午,青岛第四次召开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新闻发布会,公布原油泄漏后胶州湾海域污染情况,称距离岸边50米、100米、300米、600米的海域均不同程度超过海水水质标准,胶州湾海域被油膜覆盖的区域存在局部污染。 24日下午,青岛第四次召开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环境监测报告。环保部门23日先后在海上布点12处监测入海石油。从现场观测情况看,海面油膜分布不均匀。围油栏内两个点处油膜较密集,监测浓度较高,围油栏外浓度明显下降,但距离岸边50米、100米、300米、600米均不同程度超过海水水质标准。另外,在距岸边2000米处有一个明显的油污带,据分析,此为22日爆燃期间导致围油栏破损,致使部分油污外溢造成的;距岸边4000米处浓度下降明显,监测结果仍有超标。 24日上午,据现场观测,受海面风浪顶托影响,海中油膜向岸边聚集,事发地沿岸形成断续的片状油带。上午采集的11处水样检测结果显示,距排放口岸边东南方向2000—3000米浓度达标;距排放口岸边西北方向100—3000米以内尚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3000—4000米浓度达标。另外,据专业部门空中观测,胶州湾海域中间及其他区域尚余部分分散的漂浮油膜,油膜覆盖的区域也存在局部的污染问题。 而据青岛海事局发布的微博,截至24日17时,当天共出动18艘清污船舶开展清污,6艘海事巡逻艇继续进行巡查警戒和清污,出动清污人员830人次,回收吸油毡、吸油拖缆及其油水混合物约100吨,海上浮油明显减少,油污面积已逐步缩减到3—5平方公里。 此外,环保部门继续对澎湖岛街与淮河路交叉口和黑山小区两处点位加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两点位非甲烷总烃监测数据保持在0.005—0.023mg/m3之间,均远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4mg/m3的限值,表明该区域空气质量已稳定恢复到正常水平。 7次深入运出30多名伤员 全地形越野救护车首次使用,深入现场如履平地 本报11月24日讯(记者 杨林) 在“11·22”中石化输油管线泄漏引发爆燃事故中,全省唯一一辆全地形越野救护车投入使用,它在爆炸现场如履平地,深入到普通救护车到不了的地方抢救伤员。 据了解,本次事故中,共有44辆救护车投入救援,总共出车104次,救治了185人。在黄岛区急救中心自备的19辆救护车中,价值340万元的德国进口全地形越野救护车一直是看家宝贝。在本次事故中,这辆救护车首次投入使用。 “爆燃后的地形非常复杂,其他车都开不进去,能开着这辆车深入现场拉出来大量伤员,贡献一份力量,感觉非常自豪。”沙见先是全地形越野救护车的唯一驾驶员,他印象最深的是在爆燃最严重的斋堂岛路附近,爆燃造成路面翻出七八十公分,任何车都过不去,他驾驶的越野救护车很轻松就从炸开的路面上过去了。 沙见先介绍,由于爆炸现场的古力盖都炸飞,没有古力盖的道路挡住了不少车辆前进的道路。凭着越野救护车的超大号轮子,沙见先在没有古力盖的路上也照开不误。 记者了解到,这辆全地形越野救护车上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两名担架工,还能在车上开展手术,但这次抢救伤员过程中没有用到手术功能。黄岛区急救中心负责人陆蕾称,救护车在这次爆燃事件中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伤员送到医院,越快越好,因此没有必要在救护车上开展手术。 “这辆全地形越野救护车可以达到坠楼、塌方、地震等其他救护车到不了的地方,安全通过1.2米的深水区,没想到首次使用竟是在这次事故中。”陆蕾说,这辆全地形救护车在爆燃现场复杂的地面上如履平地,离爆燃点最近的现场都是由这辆车深入。这辆越野救护车这次总共出动了7次,总共运送的伤员有30多名,其中有一次一车运了5名伤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