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评论员 张榕博 25日,一份调查报告在山东省教育厅官网上发布,全省17市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以这种方式向全社会公开,数据显示:潍坊学生课业负担最轻,德州学生课业负担最重。在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如何正确看待调查结果中的各项数据。(本报今日A09版) 课业负担,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学习负担,调查结果既包含学生主观情绪上的反应,也是我省学校规范化办学的量化指标。此次发布的数据不仅反映了各地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也是对各市教育部门执行政策的一次监督。 不过,这个调查结果的公布也引来了社会上不同的声音。在去年的调查结果公布后,个别被点名“批评”的市级教育部门反应“激烈”,针对相关数据做出了“不科学”、“不真实”等质疑:仅有2%样本的社会调查能否给予社会一个真实的答案,是否有一些市级教育部门的努力被“以偏概全”地抹杀? 从内容和范围来看,全省共有4万多个家庭参加到2013年的调查当中,调查涉及中小学生作息时间、学习时间、睡眠时间、作业量、高中是否有重点班、节假日安排、有偿补习等情况。可以说,当下学生和家长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基本被涵盖其中,各项标准也都源于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做出的具体规定。 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为了保证这次调查的可信度,调查周期从去年的两个月增加到了今年的6个月,调查中一些可能存在失真的部分也被加以解释。课程、招生等方面改革力度较大的济南、青岛等地,迎来了数据上的“喝彩”,在本次调查中课业负担减轻的成果较为突出。同样,个别城市连续两年课业负担全省最重,足以引起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警醒。 既然是调查就要有结论,既然要用数据说话,自然有个排名先后。这个调查结果或许不能全面反映各地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各地教育部门应看到其中宝贵的参考价值,真正帮助中小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更何况,数据不准确可以多次调查加以矫正,衡量方式不科学可以进一步完善。这种调查机制的出现,本身便是一种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