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车改探索相当于“摸石头过河”,既然摸不过去就反过头来加强顶层设计,这次车改方案的出炉彰显了中央的改革策略。 本报评论员 石念军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向社会普遍诟病的“三公”顽疾开刀。其中提出:“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舆论对此积极评价,认为相关规定既回应公众呼吁又切中车改要点,有望直接推进车改见实效。 新版公车改革被广泛关注和乐观解读,概因公车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基层车改探索方案层出不穷,但公车问题始终未获明显改观。简单而言,以车辆超标、专车泛滥、公车私用等为核心的公车问题,作为党政机关内部既有的“福利格局”,因利益均沾而致利益板结,从而形成了对抗改革的阻力。一些地方的基层车改经验显示,在压缩公车规模后,以车补和租车为核心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车改方案,非但没能降低开支,反而造成费用上涨。为维持既得利益的变通由此可见一斑。甚至,在固有利益格局板结的情况下,一些主动改革者反而被视为另类,成为被孤立和被边缘的对象。 十八大以来违规使用公车案例被高频率曝光表明,公车作为体制内福利体系的一部分,相关腐败行为在党政机关的日常运行中存有惯性。这次公车改革方案,直接压缩党政机关的不当利益空间,显示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当然,顶层设计是大脑,地方配套是双腿。在中央顶层设计之外,还需有完备的地方配套执行措施。地方配套是否到位、可行,也是影响车改未来的重要因素。比如,车补的标准怎样制定,对此是否有透明的刚性约束?在未来的执行环节中,应该重点防范公车浪费现象变种重现。此外,改革范围内的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主动配合改革,形成有效的示范作用,也会直接影响改革措施的推进效果。在改革命题中,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推进改革。一些地方的车改探索相当于“摸石头过河”,既然摸不过去就反过头来加强顶层设计,新版车改方案的出炉彰显了中央的改革策略。实际上,越是利益板结的地方,越需要顶层设计。细致与明确的顶层设计,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有效拆穿固有的利益格局,从而推进政风重塑。在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的当下,我们需要看到更多这样的决心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