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耿鑫作品《美好的憧憬》。 | | ◥耿鑫作品《二月的阳光》。 | | 耿鑫正在专心作画。本报记者 邓兴宇 摄 |
|
26年的游子生涯,数以千计的油画、素描等,丰富的内容、精彩的画面,他一直为了心中的梦想勤奋耕耘着。 带着沉重的心情,他远离城市的喧嚣,游走在田园乡村,看着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村寨,原始的土坯草房、百年沧桑的大门、质朴憨厚的笑脸,一种责任使命使他拍摄记录下了这些原始资料,并激发起他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就是职业油画家耿鑫。近日,“回家——耿鑫油画汇报展”在曹州书画院举行,70幅油画、26幅素描,这是耿鑫向家乡父老汇报从艺26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本报记者 李德领 26年,他由画电影海报到职业油画家 1966年,耿鑫出生于牡丹区北城办事处付堂村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画家,母亲是一名语文老师。“可能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从未跟父亲学过。”耿鑫说,他对绘画的记忆,首先来自于电影海报。 1987年的一天,刚检完票的耿鑫看到同事在画电影海报,觉得好玩,便要求试试。虽然之前没有画过,耿鑫并未感觉很难,接过同事手中的笔就画了起来,“画完张贴出去后,影院的人都惊呆了。那张电影海报也算是我的第一幅作品。” “刚开始父亲不相信我会作画,直到亲眼看到我作画的全过程。”耿鑫说,从此不少人建议他从事绘画工作。1988年,耿鑫到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一年后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从此便“与油画结下不解之缘”。 26年后,耿鑫在曹州书画院举办“回家—耿鑫油画汇报展”,70幅油画、26幅素描,这是耿鑫向家乡父老汇报从艺26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展出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耿鑫都以动人的笔触、绚丽的色彩和真挚的情感渗透着儿时的遐想和家乡的笔触。 为期一周的画展,几乎让曹州书画院“爆棚”,从农民到画家,从八旬老人到高中学生,都来捧场。“之前听老师说耿老师要来菏泽办画展,就商量着与同学前来学习。”东明县实验中学学生张震飞特意从东明赶来观看画展,并与耿鑫合影留念。 作品要体现出真善美,要“为艺术而创作” 2004年,耿鑫从温州大学艺术学院辞职,只在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走上职业油画家的道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特别是我的父母,他们都认为我不该放弃这么好的工作。”耿鑫说,他就想沉下心来作画,并在杭州成立了自己的画室,于2007年拒绝所有高校邀请,潜心作画。 2004年时,耿鑫的油画已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自己接触绘画比较晚,在求学道路上也遇到过很多挫折,但都依靠自己的努力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据耿鑫介绍,他早期作品主要以古典写实人物为主,后又转向了风景,“为给创作收集素材,朱家峪、西藏等地都留下过我的足迹,我喜欢直接面对大自然,与其对话,然后感受它的亲切。” 在画展上,一幅《美丽憧憬》引起诸多参观者拍照合影,作品以黄色为基调,一男孩回眸张望。据耿鑫介绍,这幅作品画了近两个月,“仅男孩的脸就画了15天。” “作为一名画家,首先不要想着成名,要静下心来作画,要有责任感,不能用一些艺术语言去误导下一代。”耿鑫说,作品要体现出真善美的东西,传递一种信息、文化,甚至生命,这也是艺术家的责任,作品不仅是为市场而画,更是为艺术而创作。 思乡情切,他将作品冠以家乡地名 虽然身在异乡,耿鑫对家乡的思念从未停止。“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愈强,这种思乡情也给我的绘画带来诸多灵感,一直激励着我前进。”耿鑫说,虽然他每年都回一次家,但在家乡举办画展还是第一次,“当为画展想名字时,不加思索地想到了‘回家’。” “每次回家都很匆忙,以至于想静下心来把家乡画下来都没时间。”耿鑫说,儿时的记忆随着时间逐渐消失,“有时间一定要把家乡画下来,留作美好的纪念。” “这是画的菏泽吗?”画展中,不少参观者在《付堂》前止步。据耿鑫介绍,这幅画并不是菏泽,而是画的中国西北地区。 源于对家乡的思念,耿鑫不少作品被冠以菏泽的地名,诸如《薛楼》、《晁八寨》、《大风景·马岭岗》等作品。“尽管很少在菏泽创作,但对家乡的思念从未停止,在外地绘画时常会想到家乡,每次都能感觉又回到了家乡,回到了童年。尤其是近几年创作了大量以家乡为题材的油画作品。” 耿鑫笔下的作品多是大自然最原生态的,“这种风土人情能给人一种淳朴自然之美,特别是北方的大气、淳朴,2006-2008年期间,我经常去济南朱家峪作画,每次都呆半个多月,亲身感受大自然的淳朴。”耿鑫说。电线杆、农用工具、变压器,甚至石磨、石臼以及破旧的老屋等,都在他笔下散发着一种难以述说的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