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丁惟汾这个名字,如今已鲜为人知,但作为国民党元老、孙中山的左膀右臂、蒋介石口中的“七哥”,他在辛亥革命、国共合作等历史时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国民党内部也留下了“惟丁是赖”、“蒋家天下丁家党”的说法。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革命前辈”,却几乎被世人遗忘……还好,作者邓撰相撰写的《国民党元老丁惟汾》一文为我们呈现了丁惟汾一生的几个重要片段。“开国为元老,传经做大师”是丁惟汾好友于右任为其所作的挽联。获如此高的评价,中国近现代史上恐无几人。虽然在政坛上颇有建树,但丁惟汾并不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物。他常常教导晚辈,最好学医、学工程,万万不可踏入政坛,成为政客。同时,他还认为,自己不过是“中人”之资,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完全在于孙中山的引领。看看,在政治与学术上都有所建树,这样的人生总算充实而丰盈了吧!这样的前辈当是我们山东人的自豪。 “怀念毛泽东”专题今天选登了两篇文章。作者发自肺腑的笔触,回忆的是那个年代的热血激情。果真如这个系列开篇所说,山东作为农业、经济、人口和文化大省,曾得到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格外关注和亲切关怀:为迎接毛主席在青岛召开政治局会议和省市委书记会议,青岛迎宾馆作了一次没有“伤筋动骨”而低调务实的特殊改造;而在省农科院,为落实毛主席视察时“你们要研究一下为什么落桃的问题”指示,农科院则成立了棉花队,从全省各地聘请植棉能手致力研究。 今天的老照片《被误认的“致远”军舰》则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纠错”课,就是这艘被众目聚焦的英雄舰,其真实形象却以极高的频率被错判,中学历史教科书误认“致远舰”数十年。作者陈悦认为,考证、解读老照片,和考证历史档案文献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共通性,都需要以大量既有的史料作为依据,加以辨析、判断。倘若解读中出现史料运用不得当,或对历史照片所处的时代背景、事物特征没有很好把握等情况,就容易产生走眼、误读的事情,就会出现一些历史照片被张冠李戴的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