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刚
成立近十年,从当初的39家,到眼下只剩下十家,省城的“慈善超市”,被打上了“办不下去”、“倒闭”的标签。(见27日本报C04-05版) 应该说,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意外,最近几年慈善超市“只剩下多少家”的类似报道,不时可见。令人惋惜的是,报道中剩下的家数只见越来越少不见越来越多,原本很好的创意帮扶模式,从遍地开花到寂寞凋谢,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爱心之困,更有经营之难。 慈善超市本应有很大的作为。按照国外及其他一些地方的经验,慈善超市,不仅仅是一个救助物资发放点,更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服务平台,不仅可“实物救助”,还可以发挥帮扶就业、政策引导等多种作用。而我们的慈善超市,显然大多仍只依赖于政府的资金输血补助,一旦让其自动造血,则举步维艰,有的退化到仅作为发放求助卡的机构。这样的功能对群众来说,显然过于单一,难免经营困难,最后关门也就不难理解。 根据《山东省慈善总会慈善超市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慈善超市可以有针对性地募集、发放慈善物品,变现不适宜用于直接救助的慈善物资以筹措慈善资金等为主要业务的经营机构。这个意见,给了慈善超市自主经营的权利,经营者完全可以依据相关规定去募捐、变现,让慈善超市的物品资金真正流动起来,以形成源头活水。而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现在运营的几家慈善超市,只有商业和救助相结合,且结合得好,才能坚持下来,既方便了群众,又为困难群众解困。 “部分慈善超市日常也不对外营业,只是遇到有捐赠的时候才开门。”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暴露出了管理者的懒政思维,那就是没有把超市真正经营起来。相反,一些社区自己办的小慈善救助超市,虽然没有政府输血,却活得好好的,经营有序,救助规范化常态化,受到居民的信任和喜爱,这说明慈善超市是有市场的。之所以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效果,说明还得多听听捐赠者和受助者的意见,多了解他们的需求,多调研市场,让慈善超市也接地气,接地气才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