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支倩倩 在章丘黄河镇有一个学校,只有两位老师和两个年级15个学生,老师不仅教课还是负责人,并且每天亲自打扫校园卫生。面对私立学校高薪的诱惑,他们为了乡里乡亲的孩子断然拒绝,扎根黄河滩区38年。 村里50岁以下的,都是杨老师的学生 杨曰海:今年57岁,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滩区,38年来,不仅是一线教师,还一直是杨桥小学的负责人。杨桥小学位于黄河镇杨桥村内,前身是一所完小,随着前两年的合班并校,杨桥小学成了一个教学点。目前该教学点里只有一年级二年级两个班,15个孩子,差不多都是留守儿童。 从城区出发,经过近2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了杨桥小学。见到杨曰海时,他正在清扫校园里的树叶。记者看到,在办公室的一面墙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课程表、值日表一应俱全。记者看了一下,除了有一台老式电脑,屋里还存放了一些书籍之类的学习用品。 “现在的教学条件很好了,去年还需要生炉子,今年有了碳晶板,炉子时代正式告别了。”杨曰海告诉记者,由于深处黄河滩区,生活条件相当简陋,冬天到来时,为了取暖,他们每天都要在教室生炉子。今年学校安装了碳晶板、多媒体,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己很知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教学点里只有两个老师:57岁的杨曰海、50岁的邢兆兰。杨曰海现在是二年级的班主任,班里一共有8个孩子,他主要负责二年级的数学和一年级语文。“学校虽然很小,但38年来,各项工作一项都不能松懈。由于孩子比较少,每天打扫卫生的活就是我和邢兆兰干。” 杨曰海告诉记者,自己就住在杨桥村,每天早上7点到校,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校园和教室的卫生,村里上至50岁的中年人,下至6岁的孩子几乎都是自己的学生。虽然自己年轻时也有机会进城教学,但是想到老少爷们对自己的信任,就打消了这样的念头。38年来,杨曰海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他告诉记者自己会一直干到退休。 跟着老师工作,扎根滩区无悔 50岁的邢兆兰,1981年高中毕业后,在村委的邀请下当了一名代课教师。邢兆兰告诉记者,当时的学校只有2名教师,1至5年级只有土坯子的教室,木板门,标准的黑屋子、危房子,冬天室内外都是一个温度,代课第一年毕业考试有90%的学生升入中学,还有2名学生升入重点班。 当时看着孩子那高兴的样子,听着家长对自己感激的话语,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涌上心头。从那时起,邢兆兰决定一辈子在滩区当老师,而且一干就是32年。 1984年民师整顿,邢兆兰参加了考试,成了一名在编的民办教师。1991年,邢兆兰到了杨桥小学任教,看到了自己初中语文老师杨曰海,从此邢兆兰也就更加坚定地从事教师这一职业。 目前邢兆兰是一年级的班主任,班里一共有7个孩子,主要负责一年级的数学和二年级的语文。“跟着老师工作,心里觉得一辈子踏实。”在同一所学校“师徒二人”相处了20余年,从未发生过矛盾。 2009年,随着学生的减少,杨桥小学由完小成为教学点,老师只剩下了邢兆兰和杨曰海。邢兆兰的家距离学校很远,每天都骑着电动车到学校,每当走在路上,总会有人亲切地喊邢兆兰一声老师。邢兆兰告诉记者:“特别是过春节的时候,我教过的学生回家过年,总忘不了我这个小学老师,问长问短,如同亲人。他们有的读大学,有的读研究生,有的当了兵,有的当了厂长,有的当了公司职员,看到他们,我感到特别幸福。我不后悔扎根滩区一辈子,更不后悔跟着老师工作。” 虽条件简陋,该开的课一门不少 推开教室门,整洁的教室内摆放着十几张课桌,几个孩子正在埋头做作业。“我是看着这些孩子成长的,对他们很有感情。”邢兆兰告诉记者,“乡里乡亲的孩子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这个村子已走出去不少大学生,每每想到这里,我心里就有一种幸福感。” 虽然学校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但该设的课程都开设了。上体育课时,杨曰海便带着学生做做操、玩玩游戏。上美术课时,邢兆兰便带着学生一起照图涂描。为了上音乐课,邢兆兰通过听收音机,自己先跟着学歌,然后再教学生。 一所乡村小学、两位老师、15个孩子……因为爱,“师徒二人”在黄河滩区一教就是30余年。他们拒绝了私立学校高薪诱惑,甘守清贫。没有豪言壮语,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献给了三尺讲台,用智慧与坚守,为孩子们编织着希望。两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对现在的教学条件很知足,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在退休之前把用砖块砌成的教室地面换成水泥的地面,让学生不再在潮湿的教室里上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