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手术只可欣赏难以模仿 |
毓璜顶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侯建青得到患者推荐,引海外名医惊叹 |
| |
- 2013年11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记者 宋佳
他身穿白衣行走世间,不负生命嘱托;他尊重生命风雪行医,情系汉藏情缘;他是高超医术与高尚人格的结合体。在毓璜顶医院妇科,提起侯建青的名字,认识他的人总会竖起大拇指。 27日起,本报开通《寻找烟台名医》栏目,并在全市公立医院范围内“寻找烟台名医”。目前推荐情况良好,欢迎市民和读者继续发送短信至15063831079,将自己认识的“名医”推荐给我们,医院、医生可以自荐。 患者推荐 是侯大夫帮母亲 了却最后一桩心愿 提起侯建青医师,无论是一同共事的医护人员还是经他救治的患者,无不拍手称赞。福山区八角县的村民赵洪文作为被侯大夫救治的患者家属,向记者讲述了半年多前的感人一幕。 “年初,母亲检查出卵巢癌,病情恶化很快,已经无法救治。”赵洪文回忆说,三月初,得知母亲只剩三五天的日子了,赵洪文忍住心痛将母亲接回家。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自己完成终身大事,眼看着就要来不及了,张洪文很是着急。 “母亲不想出院,因为在医院就说明能继续治疗。”张洪文说,当时侯大夫拍着母亲的手安慰说,先回家休养休养,过几天会到家里探望。出院第三天,侯大夫电话询问母亲状况,得知母亲仍健在,当天中午他就趁午休时间带着药驱车赶来探望。“原以为是一句宽心话,没想到侯大夫竟然真的来了!这期间侯大夫4次驱车320公里赶来家中探望,跪在床上为母亲换药。”赵洪文很是感动。 在侯大夫的帮助下,母亲又撑了一个多月,并亲眼看到赵洪文结了婚,了却在世的最后一桩心愿。 医术>> 他的手术给了女孩完整人生 提起自己的医术,侯建青只是淡淡地用“还可以”来形容。而一场为先天性阴道缺失患者手缝断肠6小时再造阴道的手术,让海外名医直叹“只可欣赏,难以模仿”。 几年前,一位农村女孩因先天性阴道缺失到毓璜顶医院治疗,但至少4万元的手术费用让仅仅凑出2万元医疗费的女孩和家人不得不伤心地放弃手术。接诊的侯建青痛心地说,不论贫贱,每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当日便将女孩收治住院。 为“石女”造阴道,需截取15厘米的乙状结肠组织,然后用吻合器接起断肠部位。每个吻合器的价格为5000元,正常情况下,手术需要4-6个吻合器,医疗费在5万元左右。为了给患者节省医药费,侯建青放弃使用吻合器,在女孩腹部打开几个黄豆大的小洞,通过腹腔镜,对患者断肠部位进行缝合。 “通过腹壁上的小洞,用针线完成对腹腔内部乙状结肠断端的吻合难度很大。”毓璜顶医院手术室护士长于丽说,原本只需要2小时的手术,侯建青忙了6个多小时。临出院时,女孩感激地说,自己终于完整了。手术当年,女孩结婚了,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经历>> 参与首支援藏队,打着手电做剖宫手术 记者了解到,侯建青还是当年烟台第一支援藏医疗队的一员。1996年4月19日,他们一行3人踏上去往西藏聂拉木县的道路,为当地4000多名藏民进行为期一年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改革开放后烟台首支援藏医疗队。 “与沿海城市相比,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至少落后20年,手术室里只有一张手术床,仅有的无影灯也早已锈蚀无法使用。”侯建青说,一天夜里,一名妊娠合并高血压的三胞胎母亲临盆,情况凶险,操作不当即可能一尸四命。手术室里光线昏暗无法手术。“最终还是护士帮忙打着两只手电筒才完成了手术。”侯建青说。第三个胎儿取出时已停止呼吸,侯建青赶忙口对口把胎儿口中混杂着胎便、血液、羊水的液体吸出来。终于在3分钟后,胎儿一声啼哭,手术室里发出阵阵掌声。 据介绍,在侯建青援藏的一年里,他先后进行危重症及复杂疑难杂症手术多达50余台,当地医院里没有一名藏民死亡。 名医简历 侯建青,男,50岁,国家卫生计生委内镜与微创医师定期考核专家委员会妇科内镜微创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中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腔镜学组委员,青岛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烟台市妇产科专业学科带头人。 现担任毓璜顶医院妇产科党支部书记,从事妇科临床和科研工作27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医德比医术 更重要 每周要做20台手术,每天都是查房、门诊、手术,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妇科内镜四级手术培训基地主任,侯建青还肩负着年轻医师和基层医院医生的腔镜培训任务。但就算再忙,每天下班前,他都要到患者床前逐一问过病情才肯离开。 “每次叨叨好多遍自己的病情。”妇产科患者徐女士说,侯大夫总是微笑着等她说完,然后再逐一回答。大家都说侯大夫做手术像绣花,很细腻,人也温和、平易近人。 患者家属给医生送红包似乎已司空见惯,但从医这么多年,侯建青从不收红包,他总告诉患者,治病救人是身为医生的本职工作,不需要额外表示。“医德远比医术重要。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就应该为科室里的医生做出榜样。”侯建青说,面对严重的医患矛盾,他认为真心为患者着想一定会换来患者的理解。 “以真诚心态对待患者,将精湛医术传承他人,在他身上有一种精神触动我们,并赢得了所有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尊重。”于丽说。 本报记者 宋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