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杰杰 李涛 在市民们的翘首企盼中,焕然一新的潍坊市图书馆于29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开门纳客,向人们奉上蕴藏无尽智慧的缕缕书香和先进的电子讯息。 七旬老人忆变迁 便捷的手扶电梯,通透明亮的落地窗,种类繁多的藏书,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先进的电子和视听阅览室……所有的这一切,在75岁的王昭龙眼中显得既亲切,又有着太多的想不到。 1999年从潍坊市图书馆退休的王昭龙,见证了图书馆的发展和变迁,并亲身参与了图书馆的四次迁移。 1978年,王昭龙开始了在潍坊市图书馆的工作。此时的图书馆已经两易馆址,位于东风大街187号的老团市委院内。“当时差不多十几间平房,后面一排房是书库,前面是借书室、辅导室、会计室,条件很简陋,藏书也就是十几万册。”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1981年9月,潍坊市图书馆搬迁至老潍坊市招待所内,拥有两套四合院二十多间平房,办公环境相对而言有所改善。在老招待所待了三年左右时间,王昭龙和同事们再次伴随着图书馆的搬迁,于1984年来到白浪河畔的老房管局仓库办公。 1990年,伴随着白浪河畔一座四层小楼的崛起,潍坊市图书馆迎来新生,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和空间。“我当时还参与了图书借阅室的规划设计,图书馆启用的当天来了很多人,大家为图书馆剪彩,场面非常的热闹。”回忆起当年的四层小楼,老人话语中充满了自豪感和满足感。 据介绍,潍坊市图书馆自1948年建馆至今,七易馆址。最早的图书馆,设在城里胡家牌坊街8号十笏园内。1950年,迁至胡家牌坊街33号。1976年10月,迁至东风大街187号…… 经过65年的发展,市图书馆的藏书量由最初的几千册发展到数十万册,由最初的十几平方米发展到36000平方米,由最初的木头桌椅的阅读体验发展到网上冲浪等智能化操作体验。
51岁图书馆用上高科技 65年间,潍坊市图书馆经历了很多变革。而其现代化意义上的改变始于1997年。当年市政府拨款40万元,用于购置安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1998年元月1日,潍坊市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系统正式开通,采访、编目、流通、查询等业务工作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同时还对图书借阅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借书室、少儿部等外借书库全部实行开架借阅,改变了以往的闭架制,读者可直接从书架上选取书籍进行借阅。同年,对书籍进行了详细分类,陆续成立地方文献查阅室、过报过刊阅览室、古籍文献查阅室。 1999年,潍坊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现了与因特网的连接,并向社会开放,市民可通过20台微机在网上冲浪。还建立了潍坊市图书馆网站,书目数据全部上网。市民可通过网站查阅相关信息。
如今新馆迎蝶变 如今在高科技的武装下,新图书馆功能更加全面。每个区的入口,即与读者打交道的最前端,是一个被科技改变的空间。通过公共查询机,读者可以在浩瀚的书海中准确找出自己所需书籍的位置和信息。通过自助借还机,读者只需轻轻点击几下屏幕,就能方便借还图书。在自助阅报机上,读者可以浏览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最新的报刊信息,也可回顾往期的报刊内容。至于借不走的珍贵书籍和资料,读者还可通过自助复印机进行拷贝。 不仅如此,整个图书馆还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你可以用笔记本浏览网页,也可通过手机查阅信息。图书馆还设置了电子和视听阅览室,读者可以在馆内网上冲浪。 尽管退休已经十多年,但对于过去工作过的地方,王昭龙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怀,时不时都会回去看看。“今年春天的时候,我就去新图书馆看了一次,当时馆内还没有布置好;前两周又过去看了一下,变化太大了,馆内图书等都已经安排布置得差不多了。”说起对新图书馆的评价,王昭龙直言“想象不到,简直就是两个天下。” 29日,潍坊市图书馆新馆将开门迎客,在为市民提供精神文化大餐之时,那一张张老照片,也记录着它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也见证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与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