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近期,构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正式出台,城市一体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其中,济南与莱芜、聊城合作更是先行一步,率先提出了统一电话区号、修建城际轻轨、开通城际公交的设想。其实,您知道吗,早在五十多年前,济莱就曾经“一体化”了——1958年至1961年,当时的莱芜县曾归济南管辖达四年之久。 这要从建国后济南行政区划的变化说起。建国以来,伴随着时代风云变幻,济南的行政区划几经变迁,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1949年城市解放之初,济南市辖区面积不大。和北京、南京等大城市一样,沿袭革命战争年代传统,济南市将辖区按数字顺序划分为第一区至第十一区。次年,第七区至第十一区分别更名为郊一区和郊五区。1951年,增设郊六区。1955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第一区和第二区合并,因其大部分区域在历山(即千佛山)之下,更名为历下区;第三区因辖区内拥有泺水之源——趵突泉而更名为泺源区;第四区因辖区内拥有横跨京沪和胶济铁路的天桥而更名为天桥区;因大部分区域位于市区中心,第五区更名为市中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郊一区至郊五区分别更名为黄台区、北园区、段店区、药山区和玉符区。1956年,撤销泺源区,其行政区划分别并入天桥、历下和市中3个区;撤销黄台、北园等5个区,设立郊区。这样,各辖区进一步合并为五大区,即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和郊区。 1958年大跃进期间,省内县级行政单位掀起撤销合并潮,莘县、桓台、乳山等30余个县被撤销,德州专区、菏泽专区和泰安专区先后被撤销。德州专区所属各县分别划归惠民专区和聊城专区,菏泽专区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泰安专区除东平、平阴和肥城划归聊城专区外,泰安市(县级)和莱芜、新泰、宁阳、历城、章丘、长清六县划归济南市管辖。同时,撤销济南市郊区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历城县。次年,肥城划归济南。这一时期,是济南辖区面积最大的一段时期,除原有四区外,还包括原泰安专区的1市7县,南到新泰、宁阳,直接与济宁、临沂等地区接壤。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辖区历城区的前身历城县,历史上一直归济南管辖。自1948年划归泰安专区管理十年后,县治几经迁徙,从南部的仲宫迁到东北部的冷水沟、王舍人庄、董家庄、坝子村、祝辛甸、赵家庄,直到1958年迁到洪家楼后,才正式“回归”济南怀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城县的辖区面积很大,几乎包括济南城区以外所有的郊区,今天市中区的英雄山、十六里河,天桥区的桑梓店、大桥镇,槐荫区的段店、吴家堡,历下区的姚家庄、甸柳庄,都曾属于历城县的管辖范围。 1959年,济南市撤销市中区,以普利门为界,以东划归历下区,以西划归槐荫区。同时,设立市东区,以历下区以东、郭店以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区机关驻地设在王舍人庄。1961年,撤销市东区,恢复市中区,原被撤销的30余个县相继恢复,泰安专区也得以恢复,除历城县留在济南市,其余各县市复归泰安专区领导。济南市4区1县的格局一直维持到17年之后的1978年。 “文革”十年,是一个疯狂的时期。“左”风盛行下的1966年8月,造反派将历下区改为红卫区,市中区改为红旗区,天桥区改为向阳区,槐荫区改为东风区。各区内街道、学校和商店也相继更名。大观园商场改为东方红商场,聚丰德饭店改为工农兵饭店,明星电影院改为红星电影院,连洗澡的铭新池也改为东风池。直到1973年7月1日,各区原区名才得以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济南行政区划开始出现重大变化,辖区面积不断扩大,为社会经济进一步腾飞发展创造空间。1978年5月,重设济南市郊区,以历城县的东郊、西郊、南郊和北园4个区为其行政单位。同年11月,原属泰安地区(各专区于1967年更名为地区)的章丘、长清重新划入。1987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历城县和济南市郊区,将原历城县区域和原郊区的洪家楼、华山、王舍人三镇合并设立为济南市历城区。1989年12月,德州地区的济阳县和商河县划归济南市。章丘县于1992年撤县设市,长清县于2001年撤县设区。至此,济南形成了拥有6区3县1市,总面积达8200余平方公里、总人口700万人,南依岱岳之巅,北跨黄河直达鲁北腹地,西连鲁西平原,东接鲁中丘陵的行政格局,为打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增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