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档案馆原馆长剪13卷“晚报档案” |
邹平80岁的刘继唐退休后将晚报变“文件”,以档案形式留住历史 | |
- 2013年12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邹平县档案馆原馆长刘继唐今年已80岁高龄,是齐鲁晚报的忠实粉丝。退休后,他运用自己专业上的知识,将齐鲁晚报上的信息分为13类且独立成册。近20年来,他每天阅读晚报后,将有用的信息归类入册,形成“档案”。 每天12点半看报,这个习惯快20年了 文/片 本报记者 谭正正 赵树行
1994年10月,刘继唐正式从档案馆退休后,阅读齐鲁晚报成为他午饭与午睡之间不可缺少的环节。刘继唐回忆说,早在1990年他就接触齐鲁晚报,但那个时候是单位订报,工作之余才有时间翻阅。退休后他就专门订阅齐鲁晚报,送报的每天会从村子的北面开始送报,而他家位于村子的东南方向,所以每次收到报纸都是在12点半左右。“每天吃完午饭,接下来的事就是在沙发上等着报纸的到来。”刘继唐说。 刘继唐有个习惯,阅读报纸不喜欢坐在书房而是在卧室,他说,在书房坐着阅读容易犯困,因此每次报纸送到后,他就把自己关在卧室,躺在床上一页页地翻阅。刘继唐特别喜欢政策类、历史类和人物类的内容。关于这类内容,他会格外用心阅读。每次阅读完报纸,他也开始有了困意,放下报纸就美美睡上一觉。“这个习惯从1994年退休到现在快20年了。”刘继唐说。 13卷“晚报档案”记录中外重大历史事件 在刘继唐的书房内,13卷“晚报档案”整齐地摆在书桌的左上角,高度约有60多公分。在每一册“档案”的封面标注着不同的标识,有政策类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人物类的古今帝王,大事件类的奥运会、世博会,民俗类的婚丧嫁娶等。记者在名为“地震”的册子中看到了汶川地震的系列报道。刘继唐谈到地震时说,那段时间看到齐鲁晚报关于地震的报道,天天以泪洗面,尤其是黑白版的“汶川伤,国之殇”的头版更是让他难掩心中的悲痛。 刘继唐向记者介绍,每一册“晚报档案”都是关于一类内容的,都是将齐鲁晚报上的内容剪切后粘贴上去的,像大事件类的册子,按照时间的先后粘贴,并且在事件粘贴的首页贴上小的事件名称。 “我如果想查阅那件事,只要拿出事件类册子,然后找到右边的事件条上的名字翻开就能找到。人物类一样,毛泽东、邓小平等众多古今历史人物的信息一眼就能找到,丝毫不会乱,也不会浪费时间。”刘继唐说。 一生都在与“档案”打交道 刘继唐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了档案管理事业上,退休前一直和真正的档案“相交”,退休后他似乎有了“职业病,开始又整理起“晚报档案”。用他的话说,晚报档案被他整理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刘继唐热爱他的档案工作,同样也热爱齐鲁晚报,两个都很难割舍,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才有了“晚报档案”。在富余的时间里,他还闲不着,除了为自己建立了生平档案,还建立了家庭档案。家庭成员的生日、职业等等都被他记录在案。 刘继唐的这些工作在他已过钻石婚的老伴眼中只能用两个字概括——“没用”。刘继唐解释说,这些都是历史,通过剪切晚报建立“档案”,不仅可以记录晚报的成长历程,对后人研究提供鲜活资料,更能留住过去的那些历史以及当时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态度,这些都是有意义的。在刘继唐对记者解说时,老伴在后面不时地凑过来,然后丢下“有啥用”三个字,微笑着扭头慢慢离开书房。看得出,老伴心里还是为刘继唐的“档案事业”感到由衷骄傲和自豪的,老伴只是不想让他太劳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