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泷
9日,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女杨桃花母子被送回河南老家。今年8月,她被济宁市第二救助管理站救助,救助站工作人员驱车400多公里将她送回家。在跟踪报道的过程中,本报记者亲眼目睹了愈加完善的民政救助体系,以及爱心人士主动承担起的社会责任。 济宁市第二救助管理站每年救助3000余人次,并帮他们找到家。他们的回家之路,在让旁观者动容,也体现了济宁市对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 根据济宁市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职责分工的通知,济宁市各级救助站不仅要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滞留乞讨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而且在节假日、寒冷或雨雪等灾害天气下,都将加大巡查救助力度。 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因为民政救助工作人员的辛劳付出,使得这一行业出现了人才匮乏的局面。高强度的工作量,更多的时候获得的只是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让很多年轻人畏惧踏入这个行业,亦或是踏入之后难有坚持。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社会救助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以这次送流浪女回家为例,不少热心市民参与社会救助,送奶粉、送冬衣,帮其打听家在哪。纵观近年来,社会上不少暖心的焦点事件,也都与社会大众献计献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系新闻中心采访部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