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演了2013年最具有“反转效果”的网络舆情,北京老外撞人事件从初始网友众口铄金的“讹人”指责,到本周北京警方遣送老外出境,网络舆论出现了本周的第一次高潮。2014年节假日安排的逆民意出台反转了民众对假日安排的高期待,网络舆情瞬时高涨,“除夕记得给假日办打个电话”成为网民追捧的网络话题,达到35万次的转发量。在频频出现的新闻“反转剧”下,网络民意从一拥而上的批评和亢奋走向了理性与反思。 感情用事的道德评判 会蒙蔽理性判断 本月初,北京外国小伙遭中国大妈“假摔讹钱”的不实消息因小伙及家人非法在京就业、被遣送出境而引起舆情回潮。 小伙一家被遣送回国,不少网友肯定北京警方的做法彰显了“洋人无法外特权”。 从网络舆论数量可见鲜明对比:相对于事件初始以“讹诈”为关键词的21万条信息,到新闻逆转后超过40万条信息,民众对新闻逆转呈现理性思考态势。 与此同时,追问大妈起初被冤枉的“肇事者”——某媒体记者缘何终未被追责的声音,再次让民间舆论场跌宕起伏。不少人问道:小伙受到了处罚,但影响更大的、发布不实信息的记者为何未被处理?该是这位记者和所在媒体站出来给公众一个交代的时候了。 该媒体未加核实便基于“大妈摔倒讹人”的预设立场发布不实消息,在很大程度上迎合并误导网络民意集体沸腾式地将舆论矛头指向“讹人大妈”。在“标签式既定印象”越发有民意市场之时,媒体就更不该去迎合民意、未有调查便先来一通道德批判。刚刚发生的“济南抢菊”事件也是此类舆论误判。 @新华视点评论认为:真实未必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感情用事的道德批判有时恰会蒙蔽最需要的理性判断,但也不必过于纠结这样的误判,信息畅通,误传误报总会被纠正。 网络数据应考量 民意和民俗基础 正值电商再掀“双十二”大战之时,全国假日办对“公休福利”的假日安排也终出炉,当晚微博等自媒体关注一小时内达到最高,门户网站以“除夕不放假”为标题连续两日头条置顶,民意沸腾。 与月初民意欣喜于假日办在网上通过投票征求网友意见时的欢腾形成鲜明落差的是,正式安排中的“除夕无假”瞬时与“回家过年”的民俗传统相碰撞,网络舆论场产生了来势汹汹的民意反弹。 媒体评论认为:纵使假日办课题组此前表示“网络数据不能真实反映民意”,但至少也应考量“除夕回家”的民意和民俗基础。 随后,部分假日研究的专家通过媒体代替假日办发声,论证安排的合理性:除夕不放假恰是让员工多休一天的隐性福利。但仍未能扭转整体上呈质疑倾向的主流网络舆论。随后,“除夕给假日办打个电话”成为网络话题,网络舆情从批评假期安排变为调侃与质疑假日办的作用。“假日办究竟是否为冗官冗员之岗、呼吁撤销假日办”的情绪化媒体言论不在少数。 《半月谈》杂志最后一锤定音,认为“2014假日安排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文章引用专家言论称统筹安排节假日并完善带薪休假才是“中国式休假”的关键。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