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继光 小时候我常跟着叔叔,从博山老家到莱芜青石关一带的山上玩。说是玩,总有一半时间是去挖药回来卖钱,以补家用。秋天的山上长满了远志,那些开着紫色、白色碎花的药草,在满山的草丛里很显眼。叔叔告诉我远志是一种安神益智、化痰、消肿的中药。那时候我父亲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家,家里只有叔叔是个整劳力。 奶奶的娘家就在莱芜齐长城下的一个小山村里。我和叔叔爬到那一段齐长城上就能看见那个遥远的村子。绿树遮掩下的村落,透露出几个错落的房顶。遥遥望去,一条纤细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从村子里延伸出来。站在齐长城上眺望,阳光下,那条小路就像一条白色项链,在大山的怀抱里,那么灿烂、那么绚丽。 叔叔指着山下的村子对我说:看到那草屋顶了吗?那就是俺姥娘家! 我问叔叔:你姥娘,我叫她啥? 你叫老姥娘啊!想去吗?有空我带着你到俺姥娘家去玩! 那个时候,我就会站在齐长城上朝四面张望。南面是莱芜,北面是博山,东西就是望不尽的连绵大山,博山和莱芜就是被这些大山隔开了。 有一次,叔叔真就带我来到了莱芜齐长城山下的老姥娘家。其实那时候,老姥娘早就殁了,家里只有我叔叔的几个表姑、表叔、表婶子和几个像我一般大的孩子。 他们一见到我和叔叔,就说:你看,咱家来外国客了!说着就把藏在家里的核桃、花生拿出来让我们吃。那时候我还小,贪吃。我一边吃一边问叔叔:他们怎么说咱俩是外国客?叔叔就笑着说:可不是,这要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咱俩还真就是外国人呢。要知道,博山是齐国的地盘,咱是从齐国来的客啊,咱现在已经从齐国来到了鲁国!一家人就哈哈大笑起来。 从那时我才知道,博山和莱芜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属于齐国、鲁国两个国家,只不过博山和莱芜这两个地方都处在国界上而已,两国的边界就是山上那条蜿蜒曲折的齐长城。 家在齐长城下,逐渐对齐长城有了更深的认知。每逢假期,总爱爬到有齐长城的山上,或青石关一带,或锦阳关一带,或黄石关一带,沿着齐长城走走。 抚摸着一段齐长城,我可以看到齐鲁大地上的山川是那么广博,也可以看到齐长城下美丽的家园。齐长城没有秦长城那么伟岸,尽管齐长城全是就地取材,利用石头、石板垒起来的,但是它却是一条比秦长城还要早三四百年的长城,它西起黄河之滨的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东北500米处的“岭子头”,东至青岛黄岛东于家河村东北,全长618公里,建筑在泰沂山脉的分水岭之上,成为山东大地的脊梁、齐鲁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长城。抚摸着这样一段齐长城,你就会感到生活在它的脚下是多么的自豪,因为你是齐鲁大地的子民。 后来参加工作,我有幸来到了莱芜。家在齐长城下,就更加喜欢上了齐长城,就知道了莱芜境内的齐长城西起莱城区大王庄镇芭麻峪村的东山,经大王庄镇、雪野镇、茶业口镇、和庄乡,最后从和庄乡平州村出境,共跨越20多个山头、35个村庄,全长60多公里。 每次回老家路过青石关,总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悲戚感涌入心头。记得上世纪60年代,我们家乡因为自然灾害而吃不上饭。叔叔那时已经辍学,他不得不从博山城里买一些煤炭和陶瓷窑货,用独轮车推着翻越陡峭险峻的青石关。齐长城下,他和我再也没有爬山观景的情致,心里只想着赶快走到莱芜境内去换回一些粮食,再回到家里让一家人吃顿饱饭。那个时候,莱芜工商业相对比较落后,但是粮食却比博山富裕。叔叔曾多次给我讲过那些事情,许多莱芜人也是这样,他们也是翻越青石关那条山路到博山来讨生活,以贫乏的物质换取粮食,度过那场吃不饱的灾难。 两千五百多年来,齐长城从历史的沧桑岁月中走过来,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地表文物,它见证了多少代帝王的兴衰,它承载过无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血染疆场、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走近它,你就会近距离地认知这一段凝固的历史。当你面对齐长城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历史在穿越,一种齐鲁文化的互相激荡与融合在撞击着自己的胸怀。你会为齐鲁大地今天的繁荣与昌盛而自豪,你会为齐鲁大地的文明与传承而骄傲。自古齐国富民强兵成霸业,鲁国道德文章甲天下。那种齐鲁大地尽朝晖的感觉,那种“齐鲁青未了”的感慨便会油然而生。 如今富庶的齐鲁大地更是旧貌换新颜,高歌唱和谐。如今再登高望远,站在齐长城上,你会看到东西南北条条高速公路穿越莱芜大地,济青、莱明、日东、泰莱、博莱等高速公路贯穿莱芜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再也不是过去那个样子,一个小时到济南、两个小时看大海已是很正常的路途。 我的家在齐长城下变得越来越好,人们再也不会因为吃不饱肚子而过青石关去讨饥荒了。齐长城下是我家,齐长城下永远是我精神的家园和生活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