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成功后,胡立华把大量时间用在了公益事业上 |
培训上千人,没挣一分钱 |
| |
- 2013年12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胡立华在南辛庄小学教孩子们编中国结。 本报记者 肖龙凤 摄 |
|
文/片 本报记者 肖龙凤 实习生 张藻 ●人物简介:胡立华,女,56岁,中国结编织艺术家,华轩结艺店主。
●推荐理由:十年前,胡立华创业初期,社会各界给了她及时的帮助。当自己经济上稍稍好转后,她以感恩之心积极反哺社会,把辛苦学来的手艺无私教给别人,并致力于进社区、校园、企事业单位等传承民俗文化。十年过去,小店还是那个小店,胡立华的日子仍然过得勤俭,而受她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
一大早就给失地农民上课 12月7日是周六,24节气中的“大雪”,天气骤冷,很多人闭门不出。胡立华却没闲着,一早就去长清给十几位失地农民教手艺,一教就是一天。回到家后,胡立华感觉头脑昏沉,感冒了。去长清传艺这事儿,是胡立华一手促成的,搭上时间不说,还无偿提供自己耗费心血研究出的手艺。 这是胡立华再次尝试把自己的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多年的经营和钻研让胡立华能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并掌握了一定的销售渠道。有了技术还得有人来批量生产,胡立华就通过长清区妇联找到了十多位失地农民,胡立华无偿提供技术并免费上课。等农民们技术成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后,就可以赚钱了。 “一般懂技术的人不愿意外传,或者要较高的价钱。这样企业、工人赚的钱就少了,他们的积极性就不高。”胡立华不求赚多少钱,她更关心的是公司、农民都能有收益,中国结编织艺术能得到普及和传承。
甘做下岗女工的“知心人” 胡立华与“中国结”结缘十多年了,不少人和企业都慕名找到她学艺、求货。在不少人看来,胡立华应该早成“土豪”了。可如今她的小店还是最初租的那间十几平的小屋,老邻居们也在纳闷,胡立华怎么还住在结婚时的老房子里。 这得从胡立华坚持了十年的公益事业找答案了。最开始,胡立华是被帮助的人。等她有了余力后,就忙于帮助别人,常常把门一关就出去教了,或者免费教那些找上门来的人,自己没顾上扩大经营,更没攒下什么钱。 2000年,胡立华下岗了。经过进京拜师和自己苦学,她初步掌握了中国结的编法,摆起了小摊。在亲戚朋友、社区及相关部门的倾力帮助下,她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华轩结艺”。此后,胡立华应居委会邀请,开始给下岗女工做培训,无私传授技术,成为下岗女工的“知心人”。从那时候到现在,十年间,跟胡立华学艺的人粗略估计也有上千人了,而胡立华参加的公益讲座更是数不胜数。
忙着普及中国结基本功 多年的“结艺”生活,胡立华收获了一大帮朋友,各地都有,她还是20多个中国结qq群里的活跃分子,与各地爱好者交流经验、创意,还经常义务当老师。 在胡立华位于经四纬十的“华轩结艺”小店,由于常在外奔波,一些中国结上落了灰尘,但个个都很惊艳。“中国结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纽扣,为什么纽扣能传承下来呢?因为实用。”原来胡立华研究一些技术难度较大的创意,主要是为了减缓市场上仿冒的速度,可是太难了就影响传承。胡立华转而梳理一些基础、实用又精巧的基本技法,并大力普及。 12日下午3点半,胡立华骑上电动车风风火火地赶往南辛庄小学。自2010年起,她开始给南辛庄小学的兴趣小组免费上课,带小朋友们做中国结工艺品,从每周一节课,到了现在每周两节课。 胡立华还常去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免费教老人,“让他们老有所乐,我也老有所为嘛。能帮助别人,能传承民族文化,这是我最开心的事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