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2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王栋正对现场事故状况进行分析。
警情24小时 | | | | 中午饭还没吃完,王栋就接到报警电话。 | | 车还没停稳,王栋就询问当事人事故情况。 |
|
文/片 本报记者 刘涛
他们是一支三十多人的队伍,每天只有三人负责处警;新城区内的交通事故,都要经过他们的手,手中的笔记录下每一个事发现场。他们是滨州市公安交警支队西城区大队事故科民警。12日,记者与他们一起度过了不平凡的24小时。 为查案排查数十辆汽车 不停地给车主打电话 12日上午8点半,记者匆匆赶到西城大队事故科,本想要与当日执勤民警一起处警。可惜,还是晚了一步,只好在办公室等他们,谁知这一等又是几个小时。 办公室的值班民警叫刘旗飞,今年26岁,已有4年的工龄。他属于事故科内勤人员,主要负责整理事故材料,桌子上厚厚的文案,全是他一字一字在键盘上敲出来的。 处警民警还没回来,刘旗飞一个人呆在办公室,不免有些寂寞。办公桌旁有盒香烟,没等记者坐一会儿,他的手不自觉地拿出一根香烟点上。听他说,平时工作压力大,抽烟算是为自己减压,今年打算要孩子,但烟瘾还是没有戒掉。 刘旗飞眼下正忙着追查一桩肇事逃逸案,虽已排查了数十辆汽车,但案子还没有告破,倍有压力的他又开始不停地给嫌疑车辆的车主打电话,告知他们到事故科接受调查。“有时,一些司机因为某些原因,不想过来,就不停地催他们,一天下来,自己也不知道打了多少遍。”刘旗飞说。 记者看到放在桌旁的一张白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车牌号,这些都是将要排查的车辆,不禁让人打了个冷颤,一桩逃逸案的告破要做大量工作! 每天处理事故二三十起 刚拿起水杯又放下 外出执勤的民警共有三人,王栋是当日执勤组的组长,干了近三年,每次处警,他都要跟着出去。按组员孟庆影的话说,他是事故主要断案人,没有他,事故就无法处理。 10点5分,处警的三位民警回来了,王栋一进门,就用冻得通红的手,拿起一个水杯,倒上满满的热水,紧紧抱在怀里。 水还没顾得上喝一口,他的电话又响了,王栋看了下时间10点16分,无奈地说了句“又要走了”。说归说,该去还要去,王栋赶紧放下水杯,通知另外两名民警,赶往事发现场。 事故地点是在黄河二路渤海十二路,一辆垃圾车与小轿车发生摩擦,事故不大,三年的工作经历,让王栋拥有了处理此类事故的经验,他打算为双方协调一下,让他们私下协商处理。 一到现场,王栋打开车门,前脚刚落地,还没等站稳,一名女车主就“扑”上来,一股脑地将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通。王栋熟练地与事故双方“周旋”起来。通过查看事故现场,事故责任很快有了定性。然而,毕竟事故很小,不到十分钟,双方调解成功,王栋赶紧跑回车里,赶往下一个事故地点。 据王栋介绍,平均每天处理的事故达二三十起。 偶尔有闲暇时间,王栋还要查看事故材料,进行整理总结。 24小时没有多少休息时间 趁在车上赶紧睡一会 一上午的奔波,终于处理完最后一起事故,王栋三人开始往回赶。一路上,车上静悄悄地,司机张楠楠打开收音机,嘴里还不时跟着哼上两句。一旁的孟庆影,已扛不住繁重的工作,趁着在车上,赶紧休息一下。王栋一直盯着前方,一眨不眨,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一直到目的地,他才回过神来。 回到事故科已是12点05分,正赶上饭点。“今天运气不错,能吃顿热乎饭。”王栋笑着说。原来,以往执勤,由于事故太多,他们经常来不及吃饭。吃饭中,手机始终没离开王栋的手,饭没吃几口,手机又响了。本想好好吃一顿饱饭的他,结果又泡汤了,王栋咬了几大口包子,喝了几口米汤,三人便匆匆离开,奔上警车,又朝下一个事故点出发。 夜色降临,王栋三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办公室,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8点,所有的事故由他们负责接警。偶尔能闲下来,他们还要翻阅最近的事故材料,进行整理总结。 冬天的夜格外冷,他们依旧穿着白天的那套警服,跟随着警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