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500台手术让患者挺直“腰板” |
从医30年,沈炳华凭借如绣花般精细的刀法奋斗在手术台上 | |
- 2013年12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记者 宋佳
脊柱外科手术中属颈椎手术最见真功,颈椎密布的中枢神经、血管像蜘蛛网,细如头发的“网丝”每一条都关乎呼吸、心跳,分离他们着实是对精湛医术的考验。沈炳华,烟台山医院副院长、脊柱外科主任,30年来,平均每年500台手术,让一批又一批的患者挺起了“腰板”。 ■他的医术 10多台“皇冠级手术”见证脊柱外科一流水平 栖霞17岁的乐嘉(化名)是开朗阳光的大男孩,2012年,热爱运动的他却突然“瘫痪”了,自此,一家人踏上了漫长的求医路。辗转多家医院救治无方,最终在烟台山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寰枢椎不稳。乐嘉的寰枢椎不稳主要与齿状突先天发育不良有关。据了解,齿状突是上颈椎关节重要的骨性联结结构,是颈椎第二节关节,也是头部、躯干相连的关键结构。 “齿状突先天发育异常导致内部形成瘢痕组织,瘢痕组织与中枢神经、脊髓粘连,手术需要将瘢痕组织与两者分离。”沈炳华在评估了手术风险后,决定冒险尝试。 “手术无异于守着一堆炸药抽烟。”沈炳华这样形容这台手术的难度。齿状突导致寰枢椎不稳的手术代表脊柱外科最一流的水平,被业内称为“皇冠级手术”。此手术要求刀法极为精细,稍有不慎,便可能伤及中枢神经或主动脉,患者可能当场毙命。经过精细的准备,拿捏得当的刀法,手术出奇得顺利。术后,一位参与手术的医生擦了擦额头的汗,由衷地称赞,沈炳华的刀法精细如绣花。 在创建科室之后的14年中,沈炳华已完成300多例高难度手术;这种高难度、高风险的寰枢椎不稳手术,已完成10多台;类似“皇冠级手术”,像第二颈椎椎弓骨折、外伤性环枢椎脱位,平均每年30例以上。“从医30年时间里,平均每年完成500多台颈胸腰椎手术,其中多以高难度手术为主。”沈炳华说,现在也培养出不少得力的医生,希望他们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他的关怀 费时手缝伤口,只为给患者省钱 多数在脊柱外科接受手术的患者身上都会留下一条针脚密布的疤痕,这一条条疤痕记录着患者曾经的伤痛,同时也记录着沈炳华为救助他们付出的努力。每条皮肤外层的疤痕都意味着皮下至少有三四层的缝合。 对于患者来说,相比手缝伤口来说,钉皮机既快捷又能保证伤口对接无缝化,但是不到20cm长的伤口,用钉皮机可能需要花费两三百元,而用手缝只需要十几元的丝线钱,但需要10多分钟。“除非患者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都只用手缝线。”沈炳华说。 这些年来,相比家人,他将更多的关怀给了患者,有时患者一个电话他就要忙活一晚上,而家人经常等他回家吃饭,等几个小时都等不到人。“现在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回想起来挺亏欠儿子的。”沈炳华说,从儿子上学至今,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 在沈炳华眼中,没有穷人、富人的区别,只有病人和健康人之分。“只要是病人,我们身为医生就应该解除患者的病痛。”沈炳华说,为了让病人挺直腰板,他们精心对待每一例手术,“做就要成功,做就要最好”是他们从医追求的高远境界。 ■他的努力 为解决手术“死角”,5年研发专利破难题 相比腰椎手术,颈椎手术危险最高。颈椎部分构造复杂,有气管、食管,还有中枢神经、人体大血管,手术稍有偏颇,轻则高位截瘫,重则当场毙命。 对于颈椎手术来说,精确度越高手术的风险越低。但是在1997年前后,颈椎手术中的“死角”成为手术中最大的风险。“手术通过CT、磁共振呈现的图像多是二维图像。”沈炳华说,但是在凿钉固定时需三维视角,如何选择钉子凿入的方向是当时一大难题。 为解决这个难题,沈炳华带领他的团队,积累多年的手术经验,研发了一种类似于量角器的仪器。不断地修改、完善初始的想法,解决手术死角带来的威胁。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2002年,课题《椎弓根钉水平偏角仪的研制与临床应用》通过省级鉴定。当时有关专家给予较高评价,认为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内领先。该课题2003年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