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正
街景跟城市的文化性紧密相连。一看到彼得大帝的铜像就知道那是列宁格勒;一见到五羊的雕塑就明白那是广州;单只的骆驼、成串的背篓那是北京、成都特有的街景;西藏的经铃决不会取代苏州的评弹。街景是文化,而文化是有个性的。 烟台街景有着怎样的个性?老烟台可不跟其他城一样,“千人一面”,它是小城,小城宁静而温馨。 当然,它有共性的东西,比方马路、货栈、码头、工厂、商店等等,然而,这些受到软件的制约,也变得独具风采。比方:工厂不大,没有高耸入云的黑烟;码头不少,可海中多了吃水不深的舢板。街上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嘈杂的市井喧闹,更绝少喇叭声声,有的只是孩子上学那细碎的脚步声,再就是沙滩上那情侣的喁喁情话,恰是身边的微波细浪。 更重要的是没有规划,这点倒是“共性”。旧时代我国的城市没有规划,民国政府直到1928年才公布城市规划条例,但那时,烟台还没有政府。1934年烟台才脱离福山县的管辖,之前,1913年,设立烟台镇守使公署,又称烟台警察特别区,实际上只是一个公安局,它哪里管辖市政建设?设立建设局是1942年,那伪局长也要“政绩”,把东河加盖变成通衢,却为了拍上司的马屁,用日军司令新乡的名字命名为新乡路(即今日的解放路)。 由于没有规划,街巷建设失控,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道路曲曲弯弯,路面质量低下。多为泥土沙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一片,老烟台既不卫生,更不美丽。 然而,也没有“城市病”。它较少工业污染,废水不多,空气新鲜。人口分布不均,但密度不大,淡水不富却不闹水荒,分配相差悬殊,满街“倒儿”(濒临穷饿致死的人),难民拥塞,但社会依然稳定。几百年未经战乱,瘟疫不断流行,也不时被扑救。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齐鲁之邦,崇尚教化,人们的精神境界坚守“和为贵”,街景中绝少打架斗殴的场景。即使唯利是图的商人,也要“和气生财”,更甭说“家和万事兴”了,伦理层面的烟台街,几乎没有声息。本地酒徒也不会划拳,让外地商人瞠目,即使婚礼也拒绝鞭炮——谁家祈盼日子过得“噼噼啪啪”的?小城过分宁静了。 直到现在,牟平、福山的老年人仍习惯地把来烟台叫作“上街”,这里的街是烟台街的省称。 烟台街的范围:西至西炮台,东起东山(东口子外就是牟平了),北起烟台山,南至塔山。显然,也就是“老烟台”的地盘。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由大街小巷组成的。 据郑千里编著《烟台要览》,老烟台共有街巷380余条。城市发展很快,1949年的统计,是634条。这些街里面有故事,可说是口碑林立,沉淀在历史的记忆中。 北大街是烟台首条商业街,在1945年烟台第一次解放后的乡土教材(世称《八路课本》)中,有一课就是《北大街——烟台最长的街》,它不仅最长,达1420米,而且最重要,经济辐射力覆盖了胶东各县,几百家店铺以药业和绸缎庄为两大龙头行业,街中心的大庙更是烟台街人气最足的市民活动中心。老烟台几乎人人都有一个“大庙情结”。如今北大街大部分已被拆除了,但是,老烟台仍能记住小时候唱的儿歌:北大街,东西长,中间有家瑞蚨祥。左边裁云锦,右边织衣裳,云汉天章正当央。 朝阳街是烟台洋风景最足的一条街,甚至还有洋名字,但老烟台却从来不叫。现在烟台成为历史文化名称,它成为重要条件,因为是保存完好的历史社区。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软件,它的形成并非“中外商人蜂拥而至”,仅仅在北端出现了一个德国人开的盎斯洋行,远远不是“蜂拥”。正确的说法是中国的爱国企业家在“实业救国”的大旗下云集这里,为振兴国货大展宏图,发扬了民族正气。孙中山先生莅烟酒下榻这里,也是一次为演说宗旨。南端有著名爱国实业家李东山创办的宝时钟厂,时间是1915年,百年前中国的机械工业近似于零,李东山却抢占精密仪表的高地。他还在这条街上多方投资,构建了风姿多彩的钟表文化,应当准确地叫这条街为“钟表一条街”。 还有一条街叫“四眼桥街”,怪了!桥在哪里?当年这里为保证东河施工,曾建有双层双排孔的一座桥,名曰“之罘桥”,但百姓不买账,为什么?因为当时(1942年)修桥时,两个冷酷的监工都是日本人,一个叫须崎荒太,一个叫高桥丰吉。巧!两个人都戴眼镜,百姓就骂他们为四眼狗,那桥名因之也就把民众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了。如今,之罘桥的刻石早已埋在地下,可桥名依然。 这就是历史。 口碑犹存的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