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能在自己家过年啦” |
94套经济房、廉租房投用,88户家庭现场摇号选房 | |
- 2013年12月2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一市民正在摇号选房。 本报记者 李运恒 摄 | | | | | | 在廉租房摇号环节,初守永抽了一个4号,将第四个选房。
本报记者 李运恒 摄 | | | | | | 贺泽修(左)一家一起来选廉租房。 本报记者 李运恒 摄 |
|
本报12月22日讯(记者 阚乐乐 通讯员 王赞) 22日上午9点,滨州市市直第八期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摇号选房仪式在住建局5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摇号选房共投入房源94套,其中90型5套,80型1套,65型88套,共有88户家庭参加了选房,其中,申购经济适用住房家庭45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为45户,主动放弃廉租住房的2户。 记者从滨州市房地产管理局了解到,本次分出的房源为恒信安康小区,每个申请家庭都经过了严格的受理、审核和公示。本次摇号选房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为建筑面积65平方米以内(含65平方米)1550元/平方米,超出65平方米以上的面积部分按2800元/平方米,具体每层的价格,根据楼层系数调整确定。 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为,一人家庭(35周岁以上)30平方米,二人家庭40平方米,三人家庭50平方米,四人(含)以上家庭60平方米。市政府确定的租金标准为,在保障面积标准内的租金标准为1元/㎡/月,储藏室租金为0.5元/㎡/月,超出保障面积的部分租金为4元/㎡/月;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免收实物配租住房中保障面积标准内的租金。 “7点20分我来开门时,就已经有不少家庭等候在外面了。对他们来说,摇号选房关系到他们生活。”滨州市房管局住房保障科臧爱国说。一位选到房的市民兴奋地对记者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终于能在自己家过年啦。” 另据了解,本次保障房摇号选房后,恒信安康小区剩余保障房房源仍将继续接受申请者报名。 乐看房管民生/ 现场花絮 1 选好房,回家煮饺子过冬至 初守永选到二楼的一套房子后格外开心,主动和记者攀谈了起来,“我身体不好,年龄也大了,没啥要求,只要有个一楼或者二楼的房子住就行。”如今愿望实现了,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心里特别暖和”。 64岁的初守永老人退休后跟随女儿生活了多年,没有工资只能依靠女儿生活。他曾下过煤矿,正因为下煤井伤了身体,肺被割去一大半。对他来说,拥有自己的房子曾经是个梦,“干了一辈子活,下了大半辈子井,没想过能买上套房子。”虽然房子也是在女儿的帮助下买到的,但他很满意。 初守永的女儿坐在父亲身边,一直面露笑容,当老人讲到身体不好时,她抱起父亲的胳膊说:“现在很好了,而且会越来越健康。”父女对视相互微笑。当记者提及今天是冬至时,老人一下子兴奋了起来,甚至有些小孩子气地跟女儿说:“选好房子,咱们回家煮饺子去,庆祝庆祝,高兴啊!” 本报记者 阚乐乐 2 父亲再也不用住在淄博的宿舍 3 贺先生和妻子带着刚刚一周岁的孩子来到了摇号选房现场,由于孩子小总是哭闹,小两口不得不一会儿带着孩子出来转悠转悠,一会儿陪老父亲看房、摇号、选房。 贺先生虽已成家立业,但由于收入一般,妻子没有工作,一家三口现在住在一间不到60平的房子里。父亲从淄博的煤矿退休后,一直租住在淄博的宿舍里。“一家人隔那么远,老人想看看孩子都难,每次回家只有三口人,感觉不是滋味,可房子小又没办法。”贺先生说完轻轻地亲了一下怀里的小孩,没有继续讲下去。也正因为此,贺先生为父母申请了廉租房。 摇到号,一家三口陪同老父亲到门口选房源,“21号楼吧,离门口近,出来方便”“8号楼吧,里面安全,卫生条件好些”“8号楼好像被选完了”……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贺先生显得有点着急,“主要担心适合父亲的房子被别人选走了。” 会议室里传来:“下一位贺泽修准备选房”,一家人赶忙从人群里穿到主席台前,交上号码条,拿起记号笔,一家人站在选房板前再次思考定夺。随着贺泽修一记扭扭曲曲的对号划在选房板上,贺家人一下子轻松了下来,“选得很满意,主要还是因为房租我可以承受,父母又能离得近些,家人经常一起才有生活的感觉。”贺先生笑着说,说完后给怀里的小孩一个大大的吻。 本报记者 阚乐乐 为来滨州选房 早上5点钟出门 张先生是沾化人,在淄博的滨岭煤矿上班,退休后一直租住在单位的宿舍里。为了参加保障房摇号选房,早上5点钟就从淄博出发往滨州赶。 “我现在住的宿舍是八十年代的旧房子了,一家三口人就住在20多平米的房子里。更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房子太潮了,年纪大了真住不了了。”退休8年的张先生每个月有1700元的退休金,但这些钱要养活一家三口比较困难。 “没有别的收入,女儿还没挣钱,每个月就这些钱生活,吃最便宜的,用最便宜的。”听同事说能申请廉租房后,张先生也试着申请了。选房办理好后,张先生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了,他要再赶回去。“虽然条件不行,但都要往前看,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是好多了,我也相信会越来越好。”张先生乐观地说。 本报记者 阚乐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