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衷会所生活、和权贵结成“圈子”的党员干部,是不可能和普通群众成为知心朋友的,他们偶尔的嘘寒问暖,也必然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近日,中央纪委、中央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通知,就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提出明确要求。这表明反“四风”不断深入,一些隐蔽在“犄角旮旯”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试图以说一套、做一套的方式应付反“四风”也很难过关了。 所谓会所,就是一些私密的社交场所,这些地方在外面看上去可能并不引人注目,但是内部装修豪华,饮食讲究,消费水准非常人所能承受。一些党员干部出入这些场所,或许有很多理由,比如党员干部也有社会交往的需要,在私人会所里可以更好地与社会精英加深一下感情。但是,会所里发展起来的“朋友关系”,也往往会成为党员干部的“软肋”,最终由此丧失道德底线,滑向腐败深渊。 近来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会所消费,总的来说有些“形势所迫”。自从八项规定实施之后,一些党员干部逐渐感觉到公款吃喝越来越不方便了,无处不在的社会舆论监督和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有错必纠的处罚力度,让平时不太注意影响的党员干部不得不收敛行为。也有一些党员干部平时吃喝惯了,虽有警钟长鸣,依然管不住自己的嘴。钻进会所里躲避反“四风”的问题,之前早就被媒体报道过,只不过一些党员干部掩耳盗铃,以为自己的活动很隐蔽。其实,不少“私人会所”都侵占了公共资源,早就为群众深恶痛绝,一些地方甚至把历史建筑和公园改造为私人会所,党员干部如果再出入这样的场合,已经是对群众意见的公然藐视。 让党员干部远离私人会所,实际上是针对他们提出的特殊要求。有些人以“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为借口出入会所,实际上是推卸与权力相应的责任。党员干部确实需要做普通人,为此要做的是放下官架子,走近群众,了解真实的民生民意,而不是以此为借口,躲进会所追求恶俗的享乐,甚至以权谋私。党员干部手握权力,就应该明白哪些地方是权力的禁区,哪些行为会触犯党纪的高压线。尽管私人会所与违法乱纪不能画等号,但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出入私人会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会所会员卡,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实际上是作风建设的防微杜渐。党员干部如果热衷于会所里的生活,无论现在有无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价值观已经出现偏差,在作风上也会有所表现。 可以肯定,一个热衷会所生活、和权贵结成“圈子”的党员干部,是不可能和普通群众成为知心朋友的,他们偶尔的嘘寒问暖,也必然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