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升级和活力,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位教师都为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认真研读《新课标》,领悟其精髓,积极探索;下面我就实施新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心理方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激发创新意识,调动创新勇气 首先,尊重学生,培养强烈的自信心。就心理学而言,自信心有两个基本成分:一是自尊,即肯定自己有能力获得幸福和赢利他人尊重的意识;二是自我效力,即肯定自己有能力面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意识,在任何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识需求、尊重学识的精神世界,更有利于激发创造动机。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对父母的过多依赖而造成了绝大部分学生仍以完成作业,考试合格为目标,缺乏深入研究,挑战权威的意识,甚至一些学生认为创新就是那些优秀生的事,与他无关。为纠正这种不良的思想倾向,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建立良性健康的竞争机制,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学习的全过程,要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优秀生看到自己的特长,学困生发现自己的进步。 其次,尊重学生,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我国现代是创造教育方面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疑难问题是创造的前提和刺激的动力。儿童只有带着疑难的“如痴如迷”之状才是思维的开启之时,也是创造的萌芽之期。我们可以运用设问法,先启发引导,使学生展开思路,然后再鼓励学生提问题,说猜想,这样经过一定时期的培养,使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切入要害地问。 正是教师科学的诱导,才真正启开学生思考的闸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开拓了思维,真正落实了“数学教学不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的持续性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建构与提升的过程”的课程观。 再次,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事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日本著名的育儿专家内藤主张,对于孩子要顺乎天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去进行培养工作,尊重儿童的想象,就是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的权利,是对孩子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美国心理学家瑞普指出;想象可帮助人们在一个更广泛、更特别的情景下看待同一事物的不同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思维中的—次飞跃。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创造才能。 情景教学是新课改中教师特别提倡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激起的创造的准备,只有具备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才是创造的开始。而新形式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重点培养哪些创造思维能力呢?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指出:“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6年抹掉了他们的天资。”这段话揭示了传统教育制度对孩子思维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严重失横。由此,我认为:要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关键在于发展聚合思维能力的同时,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动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都说明了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发散思维与创造思维直接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是破除认识上的常规,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在寻求变异种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她激励着有志于教学事业的人去研究、去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