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莹 实习生 曲晓芳
今年74岁的于长安,在鲁东大学餐厅里摆摊卖《齐鲁晚报》已经14个年头了。一天三餐他分别在第一、第五、第二餐厅门口摆摊,除了卖报纸,还有各种期刊杂志,连学生们考试的资料老人都有提供。 记者来的这天,外面飘着鹅毛大雪,餐厅内学生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老人身上穿着厚厚的黑色大棉衣,拿着小马扎坐在靠近门口的角落里。每当有学生朝他走过来,老人都会乐呵呵地上前询问。
有老伴儿陪伴的温暖 于长安老人在鲁东大学卖报纸之前,是鲁东大学的看门老大爷,一做就是7年的时间。“第三年的时候得了脑血栓,身体不行了。”于大爷朝着我们摆了摆手说,当时每天除了看大门,还要看着电话,一天下来只能睡5个小时的觉,很多时候还会被电话吵醒。因为长时间睡眠不足,休息不好,突然有一天,于大爷在看大门的时候突发脑血栓,被学校的人送回家里。“没有去医院,在家休息了20天就回去了。”于长安说,当时一直是老伴儿在家里照顾着他,无微不至,说到这的时候,老人一脸幸福地笑出了声。 那之后,慢慢地于长安发现自己的听力开始下降,于是他辞去了这份工作,开始在鲁东大学餐厅里卖报纸,风雨无阻。老伴儿每天早上早早地就起床做好饭,陪着于长安吃完饭才让他出门。于大爷六点钟就来到餐厅门口,整齐地摆好报纸和杂志,一个人安静地在靠近门口的角落里坐下。等学生们都走了,于大爷才收拾收拾回家,到小区里健身器材那里锻炼身体。“中午和晚上都是卖完以后再回家吃饭,老伴儿做好了在家等着我呢。”老人笑得很温暖。 陪伴齐鲁晚报14年 “从开始在餐厅卖报纸就一直卖的《齐鲁晚报》,到现在有14年了。”于长安笑着说,自己最喜欢的看政治和生活版块。老人回忆着,当时科技没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人只看报纸,“当时的报纸一天能卖八、九十份呢。”于大爷用手比划着,因为现在网络比较发达,很多人都通过电脑、手机浏览消息,但一天下来仍旧能卖四十多份。 后来,因为学生们的需求,于长安开始卖各种书刊杂志。“都是最新期的,买的学生很多。”于大爷乐呵呵地说,过期的会回收的。“我要这个NBA。”从餐厅出来的男同学朝着于大爷大声地喊着,“十块钱!”老人点头笑着说,“我知道,我知道。”男孩说,自己已经在老人这买了两年多了,每期都不落下。于大爷似懂非懂,依旧一脸笑容。 大学生小刘也已经在于长安这里买了三年多《齐鲁晚报》,“我一般喜欢看看体育和政治。”小刘说,虽然一直不知道老人的名字,但是每天早饭或午饭前来拿一份《齐鲁晚报》,三年下来,看见老人已经是熟悉又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