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夜晚不睡,要做“夜猫子”,有人享受清晨爱做“早起的鸟儿”,你知道吗?不同睡眠习惯的人,他们的大脑存在生理差异。 不同睡眠习惯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除了基因多样性之外,还包括生活方式的差异、情绪个性的差异、认知功能和生病几率的差异。 新的研究证实,不同睡眠习惯的人,他们的大脑存在生理差异。德国亚琛大学的科学家们对“早起的鸟儿”、“夜猫子”以及睡眠习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人”进行了脑部扫描。科学家发现,不同睡眠习惯的人之间,脑部结构存在差异。研究人员对59名不同睡眠习惯的男性和女性进行了观测,其中16人为“早起的鸟儿”,20人为“中间人”,还有23人属于“夜猫子”。 “夜猫子”的大脑在很多区域脑白质完整性较差。而脑白质是大脑的一种脂肪组织,它有助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人们已经将脑白质完整性降低的症状同抑郁症和认知功能紊乱等疾病联系起来。 但是为什么“夜猫子”的脑白质与其他类型人的脑白质不同的原因尚不可知。研究人员推测,脑白质完整性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慢性“假后返工时差”(休假结束返回工作岗位时的倦怠感,主要是由睡眠习惯的变化引起的)引起的。“假后返工时差”的症状与许多夜猫子睡眠习惯引发的问题相同。那些喜欢熬夜和迟睡的人常常发现自己总是与生活中的计划安排格格不入,特别是单位和学校的安排,这些地方的日程表总是从一大早开始。这样的日程安排会让“夜猫子”们患上慢性失眠,或是经历—疲乏、白天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身体疼痛不适等同旅行所引发的时差问题症状相同。可以说,“夜猫子”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做事人多反而难成事 近日,美国一项人类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口持续增长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利益冲突,导致社会信任度崩溃。其实,我们身边的小群体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某件事参与的人越多,往往越难以统一意见,不容易成事。也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在一个有趣的心理团体游戏“搭塔”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群人合作用旧报纸搭一座尽可能高的塔,但彼此不准说话。游戏经常会出现参与者乱成一团,每个人都用自认为最好的方法搭,不听别人的,甚至把别人搭的部分拆掉重搭。游戏往往会变成权力争夺战,很少有人能成功。这个游戏告诉我们,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里的小团队,成员们往往会存在心理定势,按照自己的预期做事,不愿意真正沟通、聆听,很少考虑别人的需要,很难用共赢的思维去经营一项共同的事业,在内耗中浪费时间、精力、财力。 要想找回互信,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懂得沟通。很多时候,人们自以为在沟通,其实只是在争吵,或多或少有敌意。但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共同体,表面上有许多差异,但内心深处的渴望、需要是一致的。所以,“对立”是不利于沟通的错误态度。 因此,首先要放下敌对,先听后说,真正理解别人,找到彼此的共同利益,再真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这样做出的决定才更符合所有人的长远利益。 张口忘词并非记性变差 生活中常有忘掉想说的话或熟悉的词到了嘴边却说不出来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欲言难吐”。不少人担心这是记忆变差的表现,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发现,这类情况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有发生,是正常现象。 心理学家招募了718名年龄在18-99岁之间的参与者,先测试他们识别名人照片的能力,来验证“忘记要说啥”的频次;然后测试回忆生活特定事件或情景的能力,也就是检测记忆力。结果发现,20多岁的参与者只出现2-3次“忘记要说啥”现象,80多岁的参与者则出现8-9次;但不同年龄人群的情景记忆能力差不多,说明“忘记要说啥”与记忆力丧失毫无联系,与认知障碍症更是没有关系,因此不必过分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