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2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板房里的粗茶淡饭,郭秋雨和郭浩却吃得很香。 |  | ▲放学后,郭秋雨会在家里照顾弟弟,并监督弟弟写作业。 |  | ▲家里没有烧水的电器,只能劈柴,用老式的水壶烧水。 |  | ▲家里的大件用电器只有电饭锅和电脑,玩会电脑也是郭秋雨和弟弟的“小福利”。 |  | ▲郭秋雨和朋友在滑雪嬉戏,“我们能玩到晚上九点多。”郭秋雨说。 |  | ▲冰挂也是他们的玩具。 |
|
文/图 本报记者 王震
在经区凤林办事处杨家台村旁一半山腰上,几年前,一处废旧工厂大院改为一排排的板房——每间约为30平方米,水泥墙壁、铁皮屋顶。每月每间房租是230元,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每家一间,住了近百户。在这些板房里生活着19个孩子。 11岁姐姐郭秋雨和9岁弟弟郭浩就是这19个孩子中的两位。姐姐在经区凤林学校就读,成绩优异;弟弟在经区实验小学就读。他们来自河南商丘,父亲在附近工地做建筑工,母亲在附近一家企业打工,郭秋雨还有一个姐姐,因为父母无暇照顾三个孩子,姐姐便留在商丘上初中。 从凤林学校步行不足10分钟,郭秋雨就能回到家。她的家是一间板房,里面有一张大炕和一张上下床铺,占去了整个屋子的大半空间。郭秋雨说,大炕是父母和弟弟用的,下铺属于她,上铺堆放着各种家当。炕和床中间,是一道布帘。没有家具,只有几张简易的桌凳,那是父亲亲手用木板钉的。家里没有炉灶,一个电饭锅“承包”了整个家的伙食。没有电视机,只有一台电脑,这是一家人的宝贝,姐弟俩用它学习、上网、玩游戏,一家人还拿它用作电视机。 20日,一场大雪刚过。下午放学后,孩子们纷纷回家,院门口的坡路成了孩子们的滑梯,几块木板成了他们的滑板,就像一个游乐园,他们玩得很开心,并能一直玩到晚上9点多。 12月21日是周六,院内的大人们多在外面打工,孩子们全都呆在家里。除了玩儿,郭秋雨还负责监督弟弟写作业,有时父母中午不回家,她也要负责姐弟俩的午饭,只是简单泡方便面。郭秋雨要在父母回家前烧好水,从院内唯一的水龙头中打水,木柴是父母从工地上捡来的木材,再由姐弟俩劈成小片。 郭秋雨的父亲郭新红说,他们夫妻来威海7年,两个人现在每月能有约5000元的收入。去年,他们把俩孩子接到威海,虽然生活清苦,但一家人却很知足,“威海教育条件比家里好多了,老师对孩子很负责。”郭秋雨说,她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妈妈只是偶尔带她出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