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燮 教育部近日公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教师有体罚或骚扰学生、收礼或有偿补课等10种行为的,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记者了解到,许多老师现在不敢管学生。(12月19日《齐鲁晚报》报道)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固然需要一定耐心、细心、爱心和艺术,但适当的批评也应该是能够做到的吧? 之所以批评这个武器不被教师看重,也不被学生接受甚至抵触,并不是说批评不管用。一是批评者不了解当事者的处境和他造成错误的原因,让当事者感到被批评的委屈;二是批评者采用了权威性方式,暗示当事人的行为“笨拙”或“愚昧”,从而引起当事者的反感。 其实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与认同的过程。批评要建立在尊重、理解、平等的基础上,既要客观更要理性,这样就能获得对方对批评意见的重视与接受。而我们一些老师,往往面对犯错的学生,要么一味地指责、埋怨、训斥;要么高高在上,一味说教,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要么出语伤人,逞口舌之快。像这样只“批”不“评”,让学生不但情感受到伤害,又无法从思想上对老师的批评表示认同,出现极端情绪就不难理解了。 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批评这个武器永远不会过时。因此,老师要讲求批评的艺术,对批评适度把握,在拿起批评这个武器时,要让学生感到批评是有益的劝导,平等的交流,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某些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上的错误,使其克服、纠正和最终彻底消除这些错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