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乡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
1961年,国家正在困难的低谷,相对保持低调的毛泽东写出了他晚年最美的诗篇《七律·答友人》。本篇引入神话境界,写“帝子”(娥皇女英)从仙界回到人间,并非刻意而为,而是无意得之,显得真挚自然,借此把作者的潜意识也流露了出来。1975年,毛泽东对身边的同志谈到这首诗时说:诗里“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这话确实点出了这首诗的深层意蕴。 本篇写作缘起是,几位湖南的老友周世钊、李达、乐天宇等给毛泽东寄来富有家乡特色的土产、文物,还有各人吟咏家乡的诗歌,这些赠品和赠诗多和九嶷山有关。这不但让毛泽东感到友情的温暖,还触动他对故乡的怀念,九嶷山以及娥皇女英的神话传说自然地浮上他的心头,这又极容易勾起他对杨开慧的思念。于是,“帝子乘风下翠微”的意象里不由得融入了霞姑即杨开慧的影子。“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正是“帝子”(娥皇女英)和霞姑合一的凄美意象,其中悲喜交融的感情既是帝子和霞姑的,也是诗人的。“帝子”和霞姑回乡自然会受到欢迎,“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就是欢迎的场面;表示欢迎的既有激动的自然山水,又有激动的乡亲。有人把这一联解释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画面,恐怕是误解。当时因形势严峻,毛泽东已宣布不吃肉,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会在写给老友们的诗歌里粉饰形势。尾联说,“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以梦想展示对故乡(以及全国)美好的祝愿,是得体的、诚恳的,也许无意中流露了他对当前困难的了解和自己内心的愧歉之情。浓郁的友情、乡情和爱情融合在一起,通过审美想象幻化成一幅幅悲喜交集的画面,凝结成这一支感人肺腑又给人高度审美愉悦的交响曲。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