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正 先说“驴脚”。“驴脚”,又叫“赶驴脚”,承担着当时最主要的客运。大毛驴上骑着客人,不多的行李由驴的主人背着,赶驴而行。如果旅客行李多了,就得再雇一头毛驴,卸下坐鞍,专门用来驮载行李。赶驴脚的就同时赶着两头叫驴了。驴的“续行力”不远,所以在大道上每隔20里就有一个赶驴脚的集聚地,很像如今的公交站点,坐一程,20里,收费100文,烟台多山,山口处大多有这种“站点”。山口也常出现类似云贵山区的“马帮”,只不过变成了驮载货物的驴队罢了。 “驴脚”有一段与吴佩孚相关的轶闻。 烟台西郊有一个三千多户的大村叫只楚。改革开放之后,创造了“引进一个人,富了一个村”的工业神话,率先走上了工业化而城镇化的道路,曾经闻名遐迩,但在票证年代却仅有一个石料场,当地叫“石坑”,收入成为全村的财政支柱。“石坑”的原主人叫郭泗远,因邂逅吴佩孚而发财。 当年郭泗远也是个赶驴脚的。利用农闲到码头揽客。这天接到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头,郭泗远就依照只楚村的惯例,热情周到地服务。途经只楚,老头见村边的大山有丰富的石材资源,又听说郭泗远不能温饱,就问:“你怎么捧着金碗讨饭?不能开个石头窝子吗?”郭泗远说:“俺也看到了烟台街到处盖房子,开个石头窝子保准能挣钱,可是没有本钱呀!” “开个石头窝子得多少投资?” “少说也得十块大头。” “那好,我给你二十。”那老头慷慨地说,“你就不用冰天雪地地赶驴脚了。” 郭泗远就这样挖到了第一桶金,由此石头窝子不断扩大,吸纳了大村相当多的劳力,这段轶闻越发脍炙人口。 只楚的带头人很有文化品位,富裕之后注重史志修纂,上个世纪末,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我国第一批村史——《只楚村史》,这件事就进了视野。 吴佩孚也乘驴脚,可能吗?吴是蓬莱人,一生很少返乡。作为“孚威上将军”即使归来,也是扈从成群,怎么可能?然而,晚年寄人篱下,蛰居北平,回乡扫墓必由天津乘船。这件事也就不尽是空穴来风了。 郭泗远的孙女曾任只楚饭店的经理,精明能干。修志的人采访她,她沉吟片刻,证明确有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