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职办“私塾”,公益教国学 |
一市民爱心办学行动吸引了更多同路人 | |
- 2013年12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12月30日讯(记者 王光营 实习生 王琮瑾) 对于所谓的“问题少年”,不少家长都用拳脚进行教育。市民郑谦和却凭借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以公益办学的形式,让数以千计的“问题少年”重获新生。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浆水泉路的慈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的一个教学点,远远就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仔细一听,入耳的都是《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文章。 慈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校长郑谦和今年43岁,穿着一身黑色中山装,戴着大框眼镜,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授课。郑谦和谈话交往十分注意言行举止,与人见面先鞠躬行礼,不难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 十年前,郑谦和还是省科学院的一名财务人员,接触到传统文化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年轻时总追求世俗的成功,整天想着怎么赚钱。追求了这么多年,对人生却越来越迷茫,这时候再看看咱们老祖宗的东西,就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2006年以来,郑谦和开始在全国各地学习、宣传传统文化,并在各地兴办义学,举行国学公益讲座。 浆水泉路的这处文化活动中心就是慈光中华文化教育学校的一处分校。每当有客人到来,几名学生都会站在教室门口鞠躬行礼。每次上课前,老师和学生需要雷打不动的向孔子画像三鞠躬。 “通过这些形式,让孩子们逐渐培养恭敬之心。”据介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郑谦和从纠正他们的行为开始,教育他们礼敬他人。 “前期靠积蓄,现在也有不少捐助,但只够老师、学生的生活费用。”郑谦和表示,孩子们来这里学习,学校从来不主动收取任何费用。他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应该是一项公益事业。办学七年来,学校毫无收益。最初筹措不到办学资金,郑谦和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得知学校的情况后,学生家长纷纷掏钱捐助,还有人自愿来做义工帮主学生准备饭食。 “在得知郑老师的办学行动后,我就带着孩子来到了这里。”退伍后,梁运和成了郑谦和的得力帮手,教导孩子们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学员小郑的父母从福建举家迁来济南,全家都加入了郑谦和的教育队伍,小郑的父亲郑雄甚至拿出自己的积蓄来资助学校运转。 郑谦和的事迹慢慢感染了很多人,田爱珍、韩镇广等爱心人士逐渐加入进来。 目前,在一家大型企业的支持下,郑谦和计划在滨州建立一所大型的国学培训基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更多的地方,教导更多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