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季娜私自摘下校园里最美的花朵,班主任发现后,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而是亲切地询问原因。季娜望着老师诚实地说;“我祖母病得很厉害,我想摘一朵花放在她的床头安慰她……”说着眼里泪水汪汪。这时候老师很受感动地说:“季娜,再摘三朵吧,两朵送给你的父母,谢谢他们培养了一个善良的人;一朵送给你,为了你有这样一颗善良的心。” 季娜摘花这一行为是错误的,但错误的背后又折射出人性的熠熠光芒。面对这一错误,班主任没有咄咄逼人的震怒,草率鲁莽的训斥,主观臆断的批评。否则,他就要把一颗美丽善良的心灵否定了,扼杀了。季娜的泪水表明了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班主任没有就此了事,随即挖掘季娜错误中的闪光点,让季娜再摘三朵花。班主任的亲切话语,化解了她心中的不安和恐惧。短短几句话,饱含着对季娜错误善意的批评和对她善良心灵的赞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双重教育效果。学生年龄小,是非观念淡薄,有时不能明辨真与假,区分美与丑,判断善与恶。但每个学生的潜意识里都有做好人的愿望。我们要借鉴陶行知“四块糖”的育人艺术,学会宽容善待,给予理解。因为,一种良言能化解一种危机,一场矛盾;一番恶语能激发一种矛盾,毁灭一个人才。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宽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和帮助他。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或失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有些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则尊重、偏爱,对这些学生犯错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对表现差的学生则嫌弃、厌恶,一旦他们犯错误则骂个狗血喷头,不堪入耳。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这一敏感的角落,轻者,使这些学生越发失去自信,产生自卑,不求上进;重者,则会使这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造成师生间矛盾。 所以批评学生,要注意一事一批,学生犯了错,老师要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不要轻易地将学生以往的错误联系起来。批评学生,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经常出错的学生,班主任都要一视同仁,批评学生,评语要准确,恰如其分。准确、真诚的评语,会使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批评的目的是促其改正错误,所以批评结束不等于万事大吉,而要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辅导、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善待学生的错误是用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大凡有卓识的教育家,优秀的老师都积极主张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辱骂学生,而要善于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舞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位当代的知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给他们以尊重和信任的时候,才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俗话说:“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往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倾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还要学会运用宽容、理解善待学生的不足和错误,多给他们机会,引导他们走向成功。让学生通过自尊心得到尊重和满足来产生认识并改正不足的动力。从而达到“我给你自信,你给我成功”的目的。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孩子。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我们应该以一颗慈爱的心善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多给他们机会,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