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1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陈冰同志在战争年代曾任大众日报副总编辑。在参观大众日报报史馆时,陈冰次子陈嘉在“530多位烈士英名永存”展板前久久驻足,“父亲常说,战争年代办报纸也是要掉脑袋的”。的确,陈冰的革命经历可谓“笔枪墨弹战山头”,他在战争年代写的东西,既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
|
半夜编抄电讯 唯恐出纰漏 山东对陈冰来讲很重要,20岁到29岁,开启了他从旧社会的一个青年学生到党的干部的成长之路。大众日报是他真正走向革命的第一步,参加革命后使他真正有长进的是大众日报。特别是在大众日报,他结识了刘芬,跟刘芬组建了家庭,而刘芬一家先后有七人在大众日报工作。山东岁月成了塑造陈冰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南方人从此忘不了山东的大葱和萝卜。 1940年底,经时任报社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亲自挑选,四位年轻人来到大众日报社报到。他们都有相当的文化,有的还办过报,来了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对当时编辑记者奇缺的大众日报是雪中送炭。 其中,年方20岁的陈冰被分配去抄电讯稿,当时,办报最主要的新闻来源是电讯稿。总编辑于寄愚看他字好,不久就派他去做记者。1941年元旦刚过,陈冰与王力一起被派去采访士绅名流座谈会暨费东行署成立大会,这是陈冰第一次采访。采访前,报社对两位初次上阵的新兵交代:建立我党领导的、实行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当前根据地建设的一件大事,这次采访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报道要用以指导根据地建设,一定要搞好。二人跑了一二百里路,全力以赴地参加了几天会,把大会小会上每个人的讲话都详详细细地记了一大本。但回来后,根据编辑的要求,只写了几百个字的一条消息。几百字的消息二人还是反复修改,才最终见报。陈冰后来回忆,当时我们真是战战兢兢。从此,他坚定了一个信念:把每一项新闻任务都提高成政治任务来对待。 1941年6月,原“大众通讯社”改为“新华社山东分社”,陈冰调入通讯部编电讯。他后来回忆说,那时编辑是我,大众通讯油印版的编辑是我,采访是我,抄重庆口播的也是我。最累的是抄重庆口语广播,讯号很弱,干扰很多,抄时困难极了。陈冰要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抄收,精力非常集中地抓好那个微弱的讯号,仍然难免错漏。天亮时抄完,要跑十几里路送到分局,先给李竹如同志看,再由他转送给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同志看。如果恰好在重要的地方有缺,李竹如同志就会严格批评。因此,陈冰每夜抄收电讯时,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次,他在低头抄收时,棉军帽的帽舌被豆油灯烧着了,直到感觉疼了才发现头发已烧焦了一些。 作为战地记者 深入前线 1941年冬天,日军发起了对沂蒙山区残酷的铁壁合围,陈冰随李竹如同志与第一战时新闻小组一起参加了山东分局的鲁南巡视团。一方面要坚持以新华社山东分社的名义对外发稿,另一方面要坚持出版油印的大众电讯,随团记者还要就地采访,由电台向本省新闻单位和延安新华社发稿。1941年12月1日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就刊登了“鲁中沂蒙区大战敌酋畑俊六督战惨败”的消息,使党中央和全国各地及时了解山东对敌斗争情况。这个经历是陈冰此后军事记者生涯的开端。 1943年冬,我军歼灭汉奸刘黑七的“讨刘战役”打响,陈冰作为战地记者与同事文菲一道深入前线采访,先后发回现场新闻7篇。这是大众日报第一次成规模组织军事报道,军委总政治部和延安新华总社予以表扬,认为是军事宣传中“比较系统比较生动的一次”。接着,在1944年7月的“讨李战役”中,大众日报对军事报道采取了“重点主义”的姿态,空前地组成了由记者、电台和发行人员的采访团队,由陈冰率队亲临前线采访,10天发稿19件,部队打到哪里,报纸就发到哪里,不仅最大化地体现了报纸的特性,最重要的是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战斗意志。 此后,陈冰总是活跃在军事报道第一线,在担任大众日报副总编辑后,他更是大众日报军事报道的领军人物。 解放战争时期,大众日报的军事报道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陈冰依然活跃在采访一线。1945年8月,正在前线采访的陈冰与同事们一起在刚解放的淄博创办了《大众日报淄博版》,创刊社论称:愿为十万工人与广大市民服务。这是进城后的大众日报面临的新课题。 1945年10月,大众日报组成前线记者团参加津浦战役,陈冰任团长。除了报道正面战场外,陈冰还策划了揭露国民党进攻解放区事实真相的报道,派记者刘亮只身穿越开战区,写回了长篇报道《记国民党陈大庆进攻夏镇前前后后》。当津浦战役第一阶段结束时,我军在攻克官桥战斗中,俘虏了一名姓华的团长,是陈冰的同学,部队决定给陈冰一项临时任务,由陈冰护送他回济南,以便利用他争取国民党军。陈冰与另外一个同事带着华姓团长步行8天,将他送到济南市工委,顺利完成了任务。 1947年9月,奉中共华东局指示,陈冰正式参军,任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社长。从此,他离开了战斗了7年的大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