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笼换鸟,上百企业搬出老城 |
青岛提出3年内完成老城区企业搬迁,实现产业升级 | |
- 2014年0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记者 李钢 高扩 企业搬出老城区,生产工艺上不仅有了更新换代,原厂区土地增值收益部分也被全部返还。青岛海晶化工的经历,让企业看到前景。近几年,青岛启动了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提出争取到2016年基本完成老城区企业搬迁任务。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要化解产能过剩,坚持抓源治本,找准突破路径,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搬到临港产业区,产品好运又好卖 青岛的海风冷得有些刺骨,位于四流南路66号的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门口没有了曾经近千名工人上班进出时的热闹,这个拥有66年历史的老化工厂将整体从老城区搬迁至青岛董家口港临港产业区。 其实,搬迁也是企业所盼望的。 “老厂区空间有限,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企业主要产品是聚氯乙烯,其原料要从内蒙古、山西等地运输,不临港,运输成本高,而产品主要销往南方,临港能具有巨大优势。公司总经理左志远介绍,该公司早就有了搬迁的想法,恰好此时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提出来老城区企业搬迁。 为促进产业升级、改善城区环境,近几年青岛启动了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市内三区共规划确定110户搬迁企业,其中为保障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21户、支持城市规划功能调整的42户、消除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的47户。 青岛提出,争取2016年基本完成老城区企业搬迁任务。 搬迁改造项目,将投496亿元 搬迁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转移,更是一个产业升级的机遇。 “之前我们用的生产工艺主要是电石法。”左志远说,因为“电石法”生产工艺需要电石、原煤等做原材料,除了运输成本高外,这种生产工艺会产生大量废渣和废水。 为破解该难题,海晶化工与英国英力士公司签订了专利技术引进合同,计划用“乙烯法”生产聚氯乙烯树脂。该技术全过程无废渣,废气全部无害化焚烧处理,废水经生态处理全部回用,实现零排放。 青岛市搬迁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搬迁中,引导企业更新换代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淘汰落后产能。 “搬迁中,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重大支持。”左志远说,尤其是对搬迁中的资金缺口,政府提供了大量支持。 原厂区土地增值收益,除了国家规定必需的税费外,青岛市将收益部分全部返还企业,用于企业搬迁和技术升级等。 目前,青岛搬迁改造新址项目计划总投资496亿元,是搬迁前固定资产原值的2.3倍;用于设备和工艺改造资金约290亿元,占总投资的59%。
“不是我们的菜 给钱也不要” 一个连手臂也不能动的瘫痪病人,脑中想着打开电视机,在这一意念下,与他手臂相连的机器人手臂就自动完成。科幻小说里的一幕,如今在位于青岛市高新区的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变成了现实。 “这种意念机器人已经制造出来样机,很快就能量产。”青岛昱臣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楠介绍,这项成果得益于青岛有关政府部门组织的一次对接会,“当时我们在进行机器人技术研究时遇到了瓶颈,通过政府牵线,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熊蔡华团队进行了对接。” “企业想进来只有符合我们的规划才行。”青岛市委常委、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飞说,高新区规划打造新型“1+3”的产业体系,即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蓝色生物与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科技服务业。“以前有什么项目就拉什么项目,现在是有选择的。”高新区具有招商职能的软件信息产业推进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不是我们的菜,给钱也不要。”据统计,自2008年至2013年初,高新区已先后婉拒总投资达579亿元的73个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