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晚报结缘,可以说天长地久。 20多年前的夏天,我到省城一家媒体去送稿子,在接待室的桌子上,发现了《齐鲁晚报》。当时仅是有意无意地顺便翻看而已,谁知不翻不知道,一翻就迷住了。我当即就恳求她们把报架上那些原已过期的晚报“赐”给我。因为越看越来劲儿,竟然耽误了返程的班车时间,只得住在省城,坐第二天的班车回家。 之后,我便以宣传办的名义建议党委、政府把《齐鲁晚报》纳入到每年必订的“精品报纸”,我还专门搞了《齐鲁晚报》精彩文章剪贴展板,利用每周一个的驻地大集进行巡回展览,并制作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广播节目,在乡村广播室里播放,深受山里人喜爱。 1990年1月17日晚报1版的显著位置,刊登了我题为“义务扫雪二十年,心灵洁白”的处女作。1990年5月15日,晚报1版“柳下谈”栏目刊发了我写的第一篇评论“‘招牌’后面”。之后,我陆续在晚报的“时评”、“评论”和“剪子巷”发表了“‘农家乐’莫成‘农家勒’”、“莫把月饼变‘药’饼”、“‘下乡游’莫成‘吓乡游’”、“学雷锋切莫‘打雷刮风’”、“别把慰问变‘伪问’”、“莫让滴水成‘病’”、“切莫植‘数’造‘临’”、“让中性笔成为‘长命笔’”、“评比不能变‘攀比’”、“夏令营莫成‘训练营’”等诸多言论。 2000年7月18日,晚报在省内新闻头条位置发表了我采写的“姐弟双双掉进深水井,安徽‘蜂客’救人不留名,孩子的父亲——奔波十日寻恩人”新闻报道,稿件刊发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5年9月4日,晚报副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王婆卖瓜》。同月的25日,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我写的《牛郎织女新传》,此后,又有多篇文章被《齐鲁晚报》副刊采用。自晚报的“人文齐鲁”创刊以来,我写的“七月七掐谷吃”、“家乡的‘红灯笼’”、“八月十五‘叫’媳妇”、“家乡的‘栢’顺年”、“我家的‘一号文件’”、“白露到,栗子咧嘴笑”、“天高云淡说重九”、“‘黑’月饼”、“‘榆’音绕梁”、“‘山寨’中山装”等文稿相继发表。 为了搞好图片宣传,我先后自费上万元购买电脑和相机并参加相关培训。2010年11月9日我在晚报发表了第一幅图片,题目是“喜‘柿’成串”。之后又陆续发表了“手‘鸡’上网”、“三‘急’手‘鸡’”、“‘冰’临城下”、“风景像盆景”、“鸡同鸭讲”、“负‘薪’汉”、“拍‘马’”、“掐香绳”、“秋天的祝福”等数百幅图片。2013年7月24日晚报“悠游天下”周刊,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图文并茂地刊登了我采写的《探秘济南第一龙泉》的图片和文章。2013年9月6日,晚报“周记拍客”刊发了我拍摄的“田间‘达人’秀”专版。由于这组图片实地拍摄,现场感强且风趣有意思,见报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称赞。 2010年11月,我有幸被评为《齐鲁晚报》优秀通讯员,并到报社参加了颁奖仪式。2012年是我在齐鲁晚报发表文章最多的丰收之年,并因此喜获第十九届“山东省十佳业余记者”第一名的荣誉称号,还先后三次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和共青团中央的表彰奖励。 感谢晚报为我带来的美好每一天。与晚报相伴,是我毕生的幸福。 济南市长清区 马洪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