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卢铭,滨州医学院人文与社科学院文学艺术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滨州油画学会主席。 没有认识卢铭其人时,已经在美术馆和专业杂志上认识了他的画。独特的题材选择和表现形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及至多年后,晤对闲谈,仍能回忆起那画面的印象。很有人缘的卢铭,慈眉笑眼像个“阿福”,当然是个很“砖头们”的绅士阿福,但与他笔下的那些画面却反差很大。难以置信,那些刺激得有些惨烈,戏谑得有些荒诞的作品是出自这位“阿福”之手。 卢铭的创作带有内隐的现实批判(审视和反思之义)意义。他的绘画带有一定的情节性,像在记录或隐喻一个故事、一个事件,但其中的情节性并未破坏整个画面的视觉自律,而是象征性、寓言式的。因此,卢铭不是一个再现型的画家,而是表现型的画家。绘画对象经过他的眼和手已经幻化成为一种戏剧性的虚拟空间,画面像一个舞台,让社会众生相在他的画布上游荡。只是他以一个画家的视角和源自乡土的现代观念,选择了陶俑、泥玩这类带有强烈民俗气息的题材,画面造型弥漫着怪诞的意味。这意味着隐匿着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对转型期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审视和价值判断,并通过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完成了从道德批判到艺术形象的转化。 卢铭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触目惊心的大色块,率性酣劲的线条笔触,狂野放肆的人物表情。任人摆布的陶俑被人为地捏塑出恒定的笑容,一面是阿福的一团喜气因环境的异化而显得诡异,一面是失去理智的狂欢的世俗百相,一面是在画外描写这狂欢市相的作者,三角关系形成的张力空间发人深思,画面传达出的,是作者对民间生活的喜爱?还是对麻木市相的讽刺?还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还有血淋淋的鸡头、鸡爪。屠杀者将那些可吃可用的肉和羽毛拿去了,功利的现实需要的是无个性的脂肪和蛋白,而不是标志公鸡雄性的鸡冠和尖喙、爪子······这种隐喻于陶俑、隐喻于被杀的鸡的画面,让人联想到某种人在当代的命运,那些市俗的画面因荒诞的戏谑,便具备了追问价值的终极关怀。面对于人生、人本的生存状态的思索和表达,也让他的画作具备了沉甸甸的社会内涵和较为厚重的思想内涵。在欣赏者联想和猜测的过程中延宕并扩展了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也因此提升了作品的审美品格。 卢铭的绘画源自于生活体验却超越了生活原型,运用了世俗化的创作题材却又达到了超越世俗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既真实又荒诞的虚幻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卢铭已经具备了个人绘画语言并形成了个性风格。 当然,技术的打磨和意境的开掘是一辈子的事儿,艺术创作不可能只有一种题材和表现形式。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也应是多元的。 (李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