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让我们更感恩
2014年0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开始,书信慢慢地从我们的生活中退出。手机和网络的普及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随时随地,交流却不再那么掏心掏肺,一封沾染墨香的书信给我们带来的那种感动渐渐远去了。  
  一封信,能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动。 
  特别的家书,特别的思念。自1月14日本报发起“特别家书”春节特别策划活动,如今,从读者来信中挑选出来登报的六封特别家书都已到了收信人手中,我们也得到了他们的温暖回应。
  在这些家书里,有远在俄罗斯的儿子写给母亲的祝福,有身在潍坊的打工老人对小孙女的嘱托,在外地工作的女儿祝妈妈生日快乐,还有父母对远在西藏当兵的儿子的思念等等,短短数百字却让人颇有感触。 
  昌乐姑娘孟宪欣在腊月二十八回到老家,她写给父母的家书也在同一天到达。她说,爸妈当着面看的时候,只是说写的不错,没有特别的表达,后来她才知道,妈妈看完信之后回到房间就掉眼泪了。 
  孟宪欣说,通过这种书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自己读起来都有些感动,因为那是真情实感,是事实。这种方式拉近了和父母亲人的之间的感情,也让彼此间多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沟通。对于她自己来说,拿起笔就想起父母陪伴成长的日子,让她学会了更多的感恩。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会觉得很欣慰,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孩子长大了。 
  她说报纸已经被父母收藏起来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温馨的回忆。 
  在所有的信中,有一封寄往西藏的信让我们担心了一下,因为在寄信的时候邮递员说可能年前到不了。幸运的是,一路很顺利,在腊月二十九下午,在西藏拉萨当兵的李炳轩收到了妈妈写给他的信,拿到信的时候战友在旁边,看到信之后都说妈妈的信写的好。爸爸李乐军说,儿子的表达很矜持,不过电话里能听出很感动。已经快两年没见儿子了,一家人都很想他。
本报记者 张浩 刘蒙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