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渔灯节,鞭炮消停不少
禁止船上燃放烟花爆竹,今年渔民们节日过得开心又安全
2014年0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2月12日讯(记者 李静) 农历正月十三、十四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渔民传统的渔灯节。12日正是大季家街道初旺渔灯节,与以往不同,今年的渔灯节禁止在渔船上燃放烟花,改为到远离船体的“烟花燃放区”集中燃放。
  12日上午,初旺村里很热闹,一些祭海的渔民抬起猪头、大鲅鱼、饽饽等供品,敲着锣鼓,打着彩旗,从自家向渔港码头行进。
  “往年都是下午1点才开始,今年从上午就有开始(祭祀仪式)的了。”上午10点半多,渔民李仁光正在“烟花燃放区”准备燃放鞭炮,“以前都是在船上放鞭,从船头到船尾挂上满满的鞭,今年不让在船上放了,一共就准备了2组礼花,1挂鞭炮。”
  下午1点左右,石英莲一家人开着车带着祭品到港口祭海、祭船。伴着敲打的锣鼓声,石英莲和家人扭着自编的秧歌很起劲。石英莲气喘吁吁地告诉记者,不放鞭也没关系,渔灯节就是亲朋好友凑到一块儿,扭个秧歌、送个灯,祈求新一年出海顺利、平安发财,大家高兴了就好。
  “就准备了一点儿鞭炮。”采访中,不少渔民告诉记者,往年渔灯节,每户家里养了渔船的渔民几乎都能燃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鞭炮礼花,今年接到通知,禁止在船上放鞭,他们只准备了少许鞭炮,总量不及往年的1/5。
  “都是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减少环境污染,这个还是可以接受的。”不少渔民对于禁止在船上燃放鞭炮表示支持,“一条船少说也得两三百万元,还是小心点儿好。”一位渔民说。
  “禁止渔民在船上燃放鞭炮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开发区农海局渔港监督站站长毛伟春告诉记者,在渔船上燃放烟花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大力引导渔民不放、少放烟花,不仅可以减少火灾隐患,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渔民节省下来的资金还能用在渔业生产上。
 相关链接 
“拍照片的人比 祭海的渔民还多”
  本报2月12日讯(记者 李静) “来了,来了,快……”在初旺渔港,每当有渔民祭海、祭船的车驶来就会有一大批抱着相机的人涌上前去拍照。
  “多好的民俗素材,别的地方找不到。”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尹先生告诉记者,他从朋友那里得知烟台有渔灯节的民俗,9个摄友就组团赶来拍照。
  “想拍些好照片,也想凑凑热闹。”家住芝罘区的摄影爱好者沈丙芹告诉记者,渔灯节对于渔民来说比春节还要热闹,还要重要。
  采访中,记者发现,渔灯节不仅吸引了大批烟台的摄影爱好者,还有北京、江苏、上海等等城市的爱好者慕名而来,不少人感叹“拍照片的人比祭海的渔民还多”。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渔灯节不仅是烟台渔民祭海、祭船、祈求平安发财的节日,也是渔民宣传推介渔家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全国各地都有了更广泛的影响。
他们眼中的渔灯节
28岁渔家子弟 如今,想找地儿停车不容易
  28岁的初庆辉是山后初家人,他出生的村子是每年渔灯节最热闹的村落之一。
  “每年的渔灯节,亲朋好友都来到家里,外地的也会赶来。”在幼时的初庆辉心里,那是一个令他神往的日子,“远的坐公交车,近的就骑自行车,有的还一大早出门走着过来。”
  如今渔灯节的时候到村里看看,满满当当的人,满满当当的车。来得晚了,想找个地儿停车都不容易。
  馒头和猪头都是腊月里弄好的,只待着渔灯节这天装扮上,初庆辉说:“早前的供品也就是这两大主打,最近七八年开始有用鱼的了。”
  其实,初庆辉的父亲不是渔民,而爷爷是老一辈的“船把子”。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初庆辉,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迷恋家里炖猪头时盘旋在院子里的香气,那是流淌在齿间、温润到胃里的幸福感。“渔灯节是比年还重的日子。”初庆辉说。
    本报记者 陈莹
摄影爱好者 物质丰富了,参与感却弱了
  孙强是烟台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早在1995年他便加入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一直以来都将镜头投入到极具中国民间特色的群众性活动中。
  孙强说,如今的渔灯节,人们吃饱了、喝到位了,把家里早早准备停当的祭品抬到车上,一路放着鞭炮,举着彩旗,敲敲打打地扭着秧歌涌向渔港码头。早前,车可是稀罕的东西,搬祭品靠家里的男人肩扛。大家伙肩上扛着,脚步跟着锣鼓点跳着,“这一路至少也得1个小时。”在孙强看来,这又累又欢畅的感受是很多人怀念的,孙强管这叫“参与感”。
  “把胡萝卜上掏个洞,再加蜡融化成油,把火柴缠点棉线插在洞中,将蜡油倒在里面。”2000年左右,孙强常看到跪在自家渔船的甲板上的孩子们将自己亲手做的小渔灯点燃,放到渔船四周。
  “如今物质发达了,很多东西都买现成的,小渔灯我也很久没看到孩子们动手做了。”孙强说。 
本报记者 陈莹

历史文化学者 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节日
  “渔灯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在明清之前就已经出现过记载。”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陈长文博士说道,但他认为渔灯节的历史并不止几百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久之前。“当古代人进入渔猎时代时,渔民就开始对海神进行祭祀,可以推断这种原始崇拜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渔灯节。”
  渔民有诸多禁忌和讲究,渔灯节作为烟台渔民的“狂欢日”,其中渗透着当地的风土人情。
  最早的渔灯节基本在晚上举行,渔民们会放下一个个小渔灯,为出海打渔的人照亮回家的路。
  后来渔灯节不断地加入大秧歌等庆祝元素,这个节日白天的“戏份”多了,显得更加热闹和喜庆。
  “渔灯节蕴含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是最令人着迷之处。”陈长文说,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可供这种特色文化生长的空间也被不断地压缩。过去由于靠海吃饭的烟台渔民很多,所以渔灯节一度是极令人重视的节日。而现在,它仅在几个村保留了下来。
  “可以说,渔灯节目前是在走向衰落的。想留住渔灯节,需要政府不断地扶持和保护。”陈长文说。
 本报记者 于涛
 开发区八角 
今年渔灯节 对鞭炮说“不”
  本报2月12日讯(记者 陈莹 通讯员 杨惠钰 王巧根) 今年渔灯节,为了让基层群众过一个喜庆又节俭的节日,烟台开发区八角办事处把制止豪华节庆演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决定在渔港内禁放烟花爆竹。
  往年的渔灯节,放鞭炮几乎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活动。而今年渔灯节,烟台开发区八角却对烟花爆竹说“不”。
  烟台开发区八角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本着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则,他们把制止豪华节庆演出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杜绝铺张浪费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引导群众过一个安全节俭的节日,杜绝比阔气、讲排场,助长奢华之风。
  这也是在全国上下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大背景下,对中央有关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各类庆祝活动的响应。
  据了解,办事处安排所有机关干部2月13日早晨6点半到达现场维护秩序,并于前一日在渔港内张贴禁放烟花爆竹的通知。确保了群众能过一个安全、节俭的渔灯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