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驴等非遗项目面临失传
出来表演的多是老头儿老太太
2014年0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2月12日讯(记者 李榕) 春节期间各类文艺演出队沿街巡演、登台竞技,但记者了解到,不少社区演出队伍青黄不接,队员多在60岁左右,甚至“德州跑驴”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年轻人参与少,很多高难度动作面临失传。
  12日上午,在市中心广场,三区的十一支代表队进行了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给身处元宵节喜庆气氛中的人们增添了更多乐趣。“一大早就带8岁的小孙女来看演出,很多演出项目她从来都没见过。”来自武城的祝庆志说,逢年过节武城街头总能看到划旱船、敲锣鼓等本地特色演出,但演奏者基本都是老年朋友,硕大的鼓槌敲起来要费不少气力。
  “年轻人工作太忙,演出队伍多由退休职工组成,队员最年长的69岁,最年轻的也已经50岁。”68岁的张银成来自新湖街道办事处顺城跑驴队,他十几岁就跟随“德州跑驴”的第四代传承人任健一起练习跑驴。“年轻那会儿跑‘单驴’,现在只能跑‘双驴’、‘群驴’,跑船龙、上山、下山、卧驴等很多高难度动作都做不了了。”张银成坦言,因为年轻人很少参与,作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州跑驴”目前很多高难度动作面临失传。
  “越来越少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学习杂技这项传统技艺,杂技传承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省级“非遗”宁津杂技的第四代传承人刘俊昌称,2000年时每年至少有几十个学生被家长送来学习杂技,但近几年越来越少,平均一年十几人,家长认为杂技受苦,不如武术、体操体面。刘俊昌希望队伍里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同时希望政府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力度,保证“非遗”项目后继有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