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能释放向善的力量
2014年0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评论员 赵丽
    慈善的道理如此简单,不同的人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不同方式投身慈善。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道德风尚的形成,最终使向善的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

  最近,有些人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一位自称“一微尘”的企业主,多年来广泛捐资助学,但从不公开自己的信息,在公众的视野里始终保持着一分神秘。而来自潍坊的李国松和张春燕小两口,则把节俭办婚礼的钱省下来,在潍坊市慈善总会设立了2万元新婚基金,用来救助贫困母婴。  
  虽然行业不同、家境不同,但他们都尽己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给他人提供了帮助。看到他们的经历,相信没有人说这是“不自量力”。一想到这样的“热心肠”就在我们身边,更让人心生暖意。这些鲜活的例子是可感、可知、可学的,充分证明“慈善人人可为”,慈善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只要心怀善心做出行动,就没有高低之分。 
  每个人发挥善心的道德意愿,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朴素的情感有没有被发扬出来。大家口中的慈善,其实就是把善意转化为行动的过程。现实中有许多人为慈善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热情,像比尔·盖茨、邵逸夫等富豪,就因慈善事业为人所敬重。不过,也有不少人以为,慈善的门槛很高,甚至只是名人富豪的“特权”,普通人没有金钱和声望,难以和这一“高大上”的词沾上边。
  这样的观点,其实是把慈善的门给关窄了。慈善不光是指捐出巨资,也不光是指亲身奔赴救灾一线,只要能献出爱心帮助他人,其实就是慈善。它并非多么高不可攀,更绝非富人、明星的专利。普通人做慈善,其实更能体现慈善的本意。慈善是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施与受并非泾渭分明、截然不变,而是充满互动和传递。今日我们多陪邻居老人坐一坐,照顾一下他的生活起居;明天拎着重物回家时,有好心的司机主动载我们一程……日常生活中的爱心之举看似普普通通,但却像是有源活水,是在点点滴滴不间断汇集,越来越壮观,越来越有力量。
  慈善的道理如此简单,又不存在什么门槛,不同的人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不同方式投身慈善。从点滴中或许可以发现,那位留名“一微尘”的捐助者,很有可能在商场是很成功的,因为不愿把慈善与企业宣传联系在一起,才选择了匿名捐助的方式。相比之下,潍坊的那对小夫妻就没有那么多资本了,却也想到了办节俭婚礼的法子,省下钱设立了救助贫困母婴的基金。
  当前,社会上确有种种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丑陋现象,但同时也要看到更多的人对良善美德的呼唤和支援。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道德风尚的形成,最终使向善的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