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还说出来,那就不是慈善了
“一微尘”表示,做慈善不想跟自己的企业挂钩
2014年0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月17日,聊城冠县梁堂中学收到了“一微尘”捐赠的部分书籍。  本报记者 张跃峰 摄
     说到资助写感谢信的甘肃贫困大学生陈建,“一微尘”介绍说,这还是当年去甘肃看望一些老革命军人时得到的线索,是由当地红十字会推荐给自己的。17日,本报记者在电话里对话了“一微尘”本人,听其讲述资助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张跃峰   
曾被公交撞倒,好心民警无偿救助
  之所以选择做点好事,还是源于他时刻“带着感恩的心”。“一微尘”说,大概是在20多年前的一天,自己在北京被一辆公交车撞倒了,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公安民警救了他,而那位好心的民警支付医药费后,没留下名字就走了。结果,他想表示感谢都不知道去哪儿找到好心人,他被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同时也决定,自己要把这分感恩和爱心回馈给社会。
  对于第一次捐献爱心的经历,“一微尘”已经记不清了,他表示,“只依稀记得也是资助的贫困学生。”

化名“一微尘”已用了十多年
  “一微尘”说,当前除了陈建外,他正在资助的贫困学生还有四五十个。他说,除了根据媒体报道的线索进行资助外,日常他资助的贫困学生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通过红十字会、慈善总会进行资助,一般都是由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提供名单,他审核之后进行一次性资助,这类的资助钱并不多,一般一个学生也就是一年五六百块钱。
  第二种是类似对陈建这样的长时间“一对一”资助,这种情况也不少,其中时间最长的一直资助了十多年。
  “一微尘”说,起初,他进行资助都是自己去送钱物或汇款,用的也是自己的真名。后来随着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而他又不想出这个名,就开始用“一微尘”这个化名,到目前大概已经用了十多年时间。
  他坦陈,化名也不光是“一微尘”,有的时候也留“微尘”或“二微尘”,“微尘”来源于佛教的术语,佛书中称物质的最小单位为“一微尘”。
  至于一些媒体提到的“壹微尘”,他表示从来没用过,不知道从哪里出来的。

真的慈善不是为了名利
  现在很多时候,无论汇款还是到现场进行资助,“一微尘”表示,他都会委托朋友、同事进行,因为现在汇款时都需要实名,如果去倒查的话就能找到自己的信息。
  “如果个人信息让社会上知道的话,就失去了我做善事的意义。”交谈过程中,“一微尘”多次表示,他这些年做的这些事情,不想跟自己的企业和名誉挂钩,就是尽心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一微尘”说,他是做生意的,企业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在济南、青岛、聊城、宁波等地都有公司。“在我看来,企业应该做广告的就做广告,而不应该和做善事搞在一起。”“一微尘”表示,慈善就是帮助他人,而不是获取名利。“做了好事还说出来,那就不是慈善了,真的慈善不是这样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