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险政策需接地气
农民认知不够成发展阻碍
2014年0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有关农业保险的内容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被单独列出。这也使不少保险业内人士认为,农业险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
  从2004年破题至今,农业保险一“试”就是近十年。政府推力、财政能力、保险机制等问题掣肘农业险,使其举步维艰。在中国这样一个灾害频繁的农业大国,农业险政策更需要“接地气”。此次一号文件指出,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
  一号文件还提出,探索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一位接近保监会的人士透露,这主要是为了配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希望通过“盘活存量”,为农村发展注资。这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贷款保证保险是一个风险非常高的业务,出于回报的考虑,保险公司目前鲜有触及。此外,贷款保证保险属于银监会和保监会分管的交叉地带,具体执行监管方面需要协调。
  在中央扶持的同时,农业险如何获得农民的认可,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海南省屯昌县为例,其2013年扩大农业险补助范围的七个险种,仅完成了一个,三个基本无进展。该县负责人承认,因为宣传不足,农民对农业险认知度不够。
  除此之外,农业险保费因为收取分散,工作量太大,所以保险公司在开展农业险中,容易陷入被动局面。同时,农村金融环境仍需进一步完善。农民收入低,缴费压力较大,大量的保险需求没有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4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也表示,农业险的发展为缓解受灾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和促进当地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同时应该看到当前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中还存在弄虚作假、风险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
  专家还介绍,当前农业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收入比例很小,与农险风险高且聚集、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差等因素有关。这就需要探求适当的政府补贴政策、保险公司经营策略以及如何将政府与保险公司有效联合起来,分散农业巨灾风险。   (宋怡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