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挤鼻子弄眼,这不是毛病是病
专家提醒,这种叫做抽动症的病多见于儿童,需及早干预治疗
2014年0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个18岁的小伙子,见了人就控制不住地“挤鼻子弄眼”,同时发出哼声,在公交车上冲人家姑娘这样时,他被误认为是“耍流氓”而多次挨打。近日他到医院检查后,才清楚了原来这叫抽动症,是种病,他从小就得了。医生提醒有这种病症者需及早进行相应治疗和干预。
本报记者 李钢                     
现象>> 抽动症小伙被误认“耍流氓”挨打
  近日,18岁的济南小伙小张(化名)到山东省中医院儿科检查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患的是一种叫抽动症的病,而不仅仅是个“挤鼻子弄眼的小毛病”。小张从小时候就有挤鼻子弄眼的毛病,有时还不自觉地咧嘴咳嗽发出哼声,家长也没太在意。但随着年龄不断增大,麻烦也就来了。几次在公交车上误被当成耍流氓后,他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抽动症多见于2—12岁的儿童,成人抽动症也多是由儿童时期形成的,这种病属于心理行为疾病。”省中医儿科主任医师阎兆君说,前几天一次门诊,他看了50个小病号,其中20多个是心理行为性疾病,“像这种抽动症患者占了不少,这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危害>> 不仅影响学习,还带来“心理阴影”
  “抽动症近几年才被人们慢慢认识,其实它是一种儿童常见病。”阎兆君介绍,在男性病人中更多的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而在女性病人中更多的是伴有强迫障碍。该病的主要症状有眨眼、挤眉、龇牙、做怪相、耸肩、转颈、点头、躯体扭动、手臂摇动或踢脚、下肢抽动等,情绪紧张时加剧。 
  对该病的发病原因,阎兆君表示,目前该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十分明确,有的是由于某些部位的不适感,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而固定下来;有的是心理刺激等因素造成的,等等。多数家长并没有在意孩子的这些症状,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这只是孩子的一个小毛病。该病患儿抽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患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无影响,重者会影响学习、扰乱环境,甚至不能正常上课。
  “因此该病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样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否则可能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更大影响。”阎兆君提醒,有部分患儿可能有眨眼症状就到眼科就诊,而有挤鼻子症状的可能会到耳鼻喉科就诊,这会造成部分患儿漏诊。虽然抽动症状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或自然缓解,但仍有1/4的病人抽动症状迁延到成年。
提醒>> 治疗是一方面,关心更为重要
  阎兆君提醒,如果患儿有抽动症的症状要及时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必要时可以进行一定的药物治疗。
  据介绍,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药大部分都是中枢神经阻断剂,经过治疗后症状一般会有所缓解。而除了治疗外,家长、老师在生活中的指导关心更重要。阎兆君提醒,家长要对该病有比较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治疗。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正确面对同伴的讥讽和嘲笑。
  “尤其不要孩子一有症状就批评,因为患有此类病症的孩子往往比较内向、胆小,这样可能会起反作用。”阎兆君提醒说,对此类患儿要更加爱护,并提醒同学们不要因为患儿的怪异动作而哄笑、讥讽、看不起。
  对于此类患儿在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省中医儿科主任医师曹宏说,应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少喝可乐、浓茶、咖啡等含有咖啡因及带色素的饮料,少吃方便面等含有防腐剂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服药期间特别注意少吃姜、葱、蒜、羊肉、驴肉、海鲜、生冷食品等。此外,要注意休息,不看紧张、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不宜长时间玩电脑等;不洗凉水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