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一工友正在用大锅做饭。
萝卜炖豆腐,再加上一块钱花生米,喝点酒,除去一身疲惫。
集装箱能住人但是不能洗漱,中午暖和,张师傅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洗头。
高层住宅楼和集装箱形成鲜明对比,楼盖好了,他们也要搬家了。
集装箱里太闷,出来晒晒太阳。
文/片 本报记者 左庆
“我们是正月初十搬来的,我年前在西客站那边住,他们几个在飞机场、高架路那边……”19日,陈师傅边吃饭边向记者介绍。这处工地现有40人,住在四个集装箱里,每个集装箱能住10人。
他们,就是生活在济南近郊的柜族们。近年来,柜族人群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住人集装箱由铁皮或退役的集装箱制作而成,发展成一条产业链,还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市场价格,即租金6元/天。不过,工地上的集装箱是免费提供给工人的。
春寒料峭的街头,水管里流出的水结成了冰疙瘩。这处建筑工地位于省城凤凰路最北头。集装箱里,人多且有空调,室温能达到十七八摄氏度。只是室内不能洗漱,中午暖和了,张师傅搭起两块板子,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在院子里洗头。“过去睡板房,到处透风,比现在条件差远了。只是这里冬天擦洗和上厕所不方便。”
走进中间二号集装箱,里面挤了五张设上下铺的铁床,留出只供一人行走的过道。“我们在这儿过的可是时尚的‘贵族’生活。”来自沂源的董师傅笑称,每个集装箱约6米长、3米宽,都是建设工地租用的。
陈师傅说,现在这个工地上的40人中大多来自淄博沂源,还有十来个人来自菏泽。哪里有活儿,相互之间打个招呼就来了。中午开饭的时候,陈师傅和五个工友没吃免费的午餐,凑了30来块钱买了一块肥肉,自己开了小灶。“他们是技术工,少说每月四五千,比捆扎钢筋打下手的强多了。”其他工友很羡慕。“我把十九岁的儿子也带来了,希望他能多学个手艺,将来比我挣得多。”杜师傅告诉记者。
比起工友们,59岁的陈师傅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年纪大,只能每天晚上看工地,白天睡在集装箱里。为了照顾他,施工方每天都会把一台挖掘机留在施工现场,以便让陈师傅冷的时候在里面挡风寒,但冬天仍然很难熬。不过每晚12小时可以挣90块钱,让他颇为欣慰。
晚上干完活,想得开的工人会犒劳一下自己。萝卜炖豆腐是工地提供的菜,再加一块钱花生米,宋师傅给自己倒上酒,喝得有滋有味。出来打工四海为家,饿不着、冻不着,他们就很满足。柜族生活虽然简单辛苦,他们却开朗乐观。太阳下山之后,在一片漆黑中,只有这一排集装箱里闪烁着点点微光。这里没有电视和网络,在屋里打牌或者躲在被窝里给家人发条短信是他们最惬意的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