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絮语
心底的追忆
2014年02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2014年2月19日,是邓小平逝世17周年的日子。至今,我还记得,1997年,我们过了一个没有元宵的元宵节。在很多地方,那年没有人挂红灯笼,也没有人放焰火,电视台停播了热门电视剧,转而播放以邓小平为主人公的电视剧。和毛泽东离世那种撕心裂肺的场景不同,这一次的悼念相对平静,也更为理性,但我们对这位在重要历史关头力挽狂澜、改变中国命运的一代伟人,一样满怀深情,一样充满悲伤。
  今年元宵节前,我们收到了马光仁老师发来的一篇珍贵的怀念文章与照片。经过多方联系,他找到了曾在邓小平老人家身边工作了三年的原中央警卫战士——国建。44岁的国建手中珍藏着与邓小平的6张合影照片,而心底对老人家的追思,丝毫没有因岁月流逝而变浅变淡:当问起国建对邓小平同志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时,他深情地说:“小平同志在政治上是伟人,在生活中是平民,在警卫战士的眼里,他是长者,也是亲人。”来稿中还提到,1992年1月,小平同志南巡时已是88岁高龄,但他外出工作时的伙食标准仍是“四菜一汤”,时常有白菜、豆腐。每到一处他总是对省里领导干部讲:“我是一个老党员,生活上不能超标准。”伟人的高风亮节是多么让人崇敬和怀念。
  “历史,实际上与百姓距离很近。”很感谢这样的老照片,让我们知晓了伟人平和、淡然的一面,那与他驰骋政坛、决然改革截然不同的一面。2014年还要迎来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因此,有关纪念老人家的文章,我们希望读者朋友多多写来。这是大家心底共同的一份追忆和怀念。
  刘增人先生撰写的《北京大学的“青岛版”》一文,则重现了青岛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由杨振声、赵太侔相继掌校的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时期,“这种文理融通的模式,第一次让渴望体验正宗大学样式的青岛人刮目相看,认定了这就是真正的大学,正宗的大学,也让世世代代的青岛人以拥有这样的大学为心头的光荣,以失去这样的大学为心底的隐痛!”一所高校的校风与校长个人教育理念如此完美融合,才能吸引来闻一多、梁实秋、宋春舫……这些灿若星辰的大家站到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讲台上。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一位教授都能成为一位出色的校长,教育家的才能还是要体现在他高瞻远瞩的思想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