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4年启动“乡村记忆工程”
乡村将现博物馆留住乡情
2014年02月2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讯(记者 杨青) 为改变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现象,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山东从2014年起在该省全境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城市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有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片面追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速度,忽略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致使大量乡土传统文化遭受破坏、走向消亡的速度甚至在加快。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现代、美观、整齐,对传统社区、乡村完全拆除,或者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大面积“改造”,造成了城乡建设“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后果。
2月1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启动“乡村记忆工程”。近日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省旅游局等九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记忆工程”的通知》,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乡村记忆工程”将根据不同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情况及现实条件,重点在文化遗产和传统乡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础条件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因地制宜;不建设新的场馆,尊重和保持农村文化的现状,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设施,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包括乡土建筑、街区遗产、农业遗产、农业生产劳作工艺、服饰、民间风俗礼仪、节庆习俗等,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据了解,“乡村记忆工程”将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学者和居民的积极性,坚持“乡村(社区)自主、专家指导、政府扶持”,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记忆工程”将于今年一季度在全省进行地区性调研摸底,以市为单位对传统村落、街区和散存的重要民居进行调研摸底,对省内传统文化遗产分布基本情况进行归类整理,掌握准确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完成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论证工作,明确建设标准、工作流程、立项评估、过程指导、建成验收等具体环节。今年上半年选择20个左右文化遗产保存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村镇、社区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实施。
建筑本体的保护维修结合当地城镇化建设规划,以市县财政为主负担。省里将根据试点单位的展馆规模、面积,在生产、生活用具及民俗展品的收集、展览的布置等基本条件建设和工作推进方面给予资助,根据工作内容分别纳入各级宣传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乡村旅游及农业相关补助项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