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虎”闹春
2014年02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图 本报记者 黄广华 李岩松 本报通讯员 寻万里
  “我乃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也!奉父王之命押运粮草。路经此山,闻听大虫伤人,延缓未进。忽听得耳边风声响动-……呀呔!真乃好虎也!”12日傍晚6时,太平镇平阳寺村影剧院前的广场上,传来这样的一段道白。这是“火虎”表演的开场白。
  打虎人首先出场,手提火棒,威武雄壮,气宇轩昂。
  一个身形似虎,却浑身着火的“火虎”出现在广场中央。一声吼,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只见这只“火虎”直向人扑将过来,令人不寒而栗。
  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广场上人与虎争持搏斗,火人火虎、火花闪烁,光影交织,相照相映。火虎时而跃起搏击,飞射漫天火花,时而疾行进击,洒下串串流星。打虎人将手中打虎棒舞成一条火龙,叱咤腾挪,与火虎打成一团。表演者动作灵活,舞蹈优美,配合默契。千余根礼花筋飞舞喷射,犹如钢花飞溅、繁星乱坠,其情其景如梦如幻,奇异绚丽,惊心动魄,令观众眼花缭乱。
  “火虎”,顾名思义,即浑身喷火的老虎,是表演者穿着特制的虎衣表演的一种传统民俗节目,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老艺人回忆说,“火虎”表演是古时邹城平阳寺村周家根据普通的舞狮表演和民间礼花筋表演综合演变而发明的。后来,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场面热烈喜庆,扣人心弦。在其鼎盛时期,曾多次应邀赴外地演出。
  火虎表演在平阳寺中断了35年。1985年,经过两位老艺人传授,当地精心挖掘整理,这一民间艺术又重放异彩。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