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专场招聘难觅“主角”
业内人士呼吁:招聘会要重视供需平衡
2014年02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某招聘单位的摊位前很冷清,鲜有应聘者前来咨询。  本报记者 王鸿哲 摄
  因为无人咨询,工作人员无聊玩起了手机。   本报记者 王鸿哲 摄
   本报见习记者 刘光斌 臧振 杨宗辉
  20日,淄博三农人员专场招聘会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据了解,今天的招聘会共有320家企业参与,为求职者提供了1500多个岗位。但记者在现场调查发现,与“三农”相关的职位较少,来应聘的三农人员也并不多。
无关企业“凑热闹” 专场招聘变综合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是为“三农人员”设立的专场招聘会,但涉及“三农”的企业和岗位却并不多,招聘会更趋近于综合。前来应聘的也多是高校毕业生和已毕业多年的社会人员,而招聘会“主角”农民应聘者却并不多见。
  同时,无论哪种企业,虽年后已连续参加多场招聘会,可人仍没有招够。
  一家空调销售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连续参加了4场招聘会,“今年公司计划招6个人,但到现在为止,只招到两个”。该工作人员介绍说,销售类工作比较难招,虽然是“三农”招聘会,但来应聘的不仅仅是“三农”人员,“能招一个是一个,企业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所以不管是专场招聘还是综合招聘,我们都会来。”
转了一大圈 适合岗位没几个
  三农人员专场招聘会少了“三农岗”,这也给来应聘的农民应聘者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从河北邯郸农村来淄博打工的杨先生,想找一份化工操作或者采矿方面的工作。“听说采矿挺赚钱的,我也没什么文凭,就想能去工厂找份工作多赚点钱,干个三五年再回家。但看了这么多家单位,针对我这样群体的工作几乎没有,实在找不到我就要去青海。”杨先生告诉记者。
  同样是来自外地的李先生也遇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这几天我一直在找工作,有时直接去工厂看他们贴的招聘广告,今天听说有专场招聘,于是来招聘现场碰碰运气,结果还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不是我太挑剔,是招我这样低学历的单位太少了。”
供需脱节 双方都打退堂鼓
  招聘会上,一边是农民应聘者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一边是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在这样的矛盾下,不少企业和应聘者都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2007年,我们也参加过类似的招聘会,当时主要招的是技术工和会计,但是一连参加了三场招聘会都没有招到人,既浪费时间也浪费钱。”淄博一家农机企业经理周先生说,近年来,他们没有再参加过招聘会,一般通过网上招聘和张贴告示来招人。
  而从河南某农村来淄博打工的王先生也告诉记者,因为在专场招聘会上也看到很少有适合自己的岗位,自己有些心灰意冷,明年也不准备再来了,想去劳务市场寻找出路。供需关系的脱节,让应聘者、企业都打起了退堂鼓。
业内人士:盼实现“三赢”
  对于专场招聘会上所反映的问题,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调解专场招聘会供求关系,提高招聘效率。
  一位化肥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企业在本地就可以招到充足的农民务工者,最缺乏的还是专业人才,于是企业就会抓住全市举行各种招聘会的机会招工,在招聘会上,高校毕业生一直都是企业首选。这就在无形之中造成了企业招工和针对专场招聘会上特殊群体需求的脱节。
  另一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企业来说,很多岗位如会计、行政都不需要参加三农人员专场,来了招不到人还浪费了时间,如果以后企业在设置岗位时,能够关注一下专场招聘会的群体需求,那么才会实现企业招到工、专场不变味、农民有工作的三赢局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